宫颈癌防治重在早筛和拒绝过度治疗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主任委员王临虹教授日前透露:在25岁—45岁的年轻女性中,宫颈癌死亡率高居第二,被称为“红颜杀手”。可喜的是,随着“两癌”筛查的普及,人们对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防治意识有所提高。宫颈癌的“防”与“治”重在早筛早发现和拒绝过度治疗。
HPV基因检测可及早发现宫颈癌
宫颈癌是目前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可以通过早期预防和治疗消灭的癌症。宫颈癌存在一个较长的、可逆转的癌前病变期,从普通宫颈炎症发展到宫颈浸润癌,一般需要10年至15年甚至20年的时间。如果能在这个癌前病变时期得到及时诊治,就能避免病变发展为威胁生命的浸润性癌。但遗憾的是,因为宫颈癌早期无病症又普遍缺乏早筛意识,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浸润癌。
近年来,该病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平均发病年龄由10年前的52岁降到现在的45岁,最小17岁至18岁。研究表明,宫颈癌与早婚、过早性生活及性生活混乱相关。年轻女子吸毒、吸烟也是宫颈癌高发的原因。目前,我国宫颈癌死亡率占总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对于宫颈癌,树立“早筛”意识,定期到医院检查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魏丽惠教授介绍,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首要元凶。开展系统有效的筛查,可使宫颈癌死亡率下降50%—80%。虽然我国从2009年起启动了包括宫颈癌检查在内的“两癌”筛查项目,但宫颈癌筛查普及率仍比较低,对于宫颈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是一个挑战。此外,国内治疗宫颈癌主要手段为放射治疗(中晚期首选)和手术切除(早期),治疗后复发率高。要从源头上预防宫颈癌,还需将疫苗应用和筛查手段结合起来。
HPV病毒共有14种高风险的HPV病毒株,其中HPV16和HPV18风险最高,这两种病毒可导致70%的宫颈癌病例。香港大学巴氏涂片化验室病理学主管张雅贤说,有高达75%的女性在一生的某一阶段会感染HPV,大多数女性能够凭借自身免疫力清除这个病毒,但是如果是长期持续感染HPV,宫颈处于反复感染的状况,细胞往往就会发生变异,则很有可能引起宫颈癌。研究还发现,感染HPV16或HPV18的女性,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比不携带这类病毒的女性高35倍。因此,从理论上讲,预防宫颈癌最关键在于预防感染HPV16或HPV18,及早发现并且处理它们。
“宫颈糜烂”过度治疗反而有害
宫颈糜烂听起来很可怕,似乎病情很严重,其实未必如此。专家表示,宫颈糜烂并非真的糜烂,宫颈糜烂也不等于宫颈炎,更不是宫颈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廖秦平教授当前对“宫颈糜烂”过度诊疗的现状感到很担忧,“很多医院通过夸大宫颈糜烂的危险性,并用阴道镜‘放大’糜烂面的透视图,还将它和宫颈癌混作一谈,引起女性的恐慌。”她指出,国外医学界早已废除了“宫颈糜烂”这一诊断,“很多时候宫颈糜烂不是大事,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所谓“宫颈糜烂”的真相是:女性性成熟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向外生长,会取代原来鳞状上皮覆盖的部分。由于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丰富,颜色发红,宫颈糜烂也就因此得名。如今医学界已经有了共识,认为宫颈糜烂应该称为‘宫颈柱状上皮细胞外移’,或‘宫颈糜烂样改变’。这是一种生理表现,不是疾病。“宫颈糜烂”和宫颈癌没有直接联系。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宫颈癌的发生及其癌前病变,几乎都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
一般来说,生理情况下的轻度糜烂不会出现白带增多等现象,感染后的中、重度糜烂可有白带增多、性状改变,有时还会出现白带有血丝,少数人性生活后会出血。如果不放心,可以做一个宫颈细胞学检查,看看是否是因为癌变引起的糜烂,如果非癌变引起,就不需要特别担心了。就诊时,医生会先做宫颈细胞学涂片,排除宫颈癌;其次,还应明确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奈氏淋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均可造成宫颈的炎症,治疗就是消灭这些源头。
有不少患者在“宫颈糜烂”的诊断基础上,到一些小医院用大量的抗生素、过分进行手术冷冻、激光治疗和宫颈锥形切除。在还没有弄清楚是什么问题导致了“宫颈糜烂”就过度治疗,甚至是破坏性的治疗,这对女性的身体伤害其实是很大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医生会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廖秦平指出,如果没有明确的感染指征,静脉点滴抗生素毫无意义;在诊断不清的情况下进行微波、冷冻治疗,也不妥。“患者出现症状,应该去正规医院就诊,除外宫颈病变,找到病原体,不要迷信‘短期治愈’等宣传。”廖秦平最后强调。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甘肃日报 ( 编辑:王欣)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