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体检报告 肿瘤标志物数值偏高未必是癌
肿瘤标志物数值偏高未必是癌
●病例:
老赵发现,今年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多了项“肿瘤相关物质TAM”的检查。一打听说是可以提前发现是否患有肿瘤,大家都感到高兴。体检报告出来了,老赵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TAM值比正常值高了一些,医生建议定期复查。是不是得癌了?得的啥癌?老赵开始茶饭不思。
●解读:
河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盛家和说,所谓肿瘤标志物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通过血液、体液、肿瘤组织或细胞可以检测,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监测复发以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目前发现的肿瘤标志物有很多种,TAM也算是一种肿瘤标志物,是糖基抗原类(即CA类)肿瘤标志物的共性物质。”盛家和说,当TAM值异常升高时,有可能指向CA125(卵巢肿瘤),或是CA153(乳腺肿瘤),也可能是CA199(胰腺肿瘤),还有可能是CA724(胃部肿瘤),也就是说,单纯检测TAM值并不能判断具体指向目标。
盛家和说,从常规体检的层面上来讲,TAM没有让某种肿瘤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检测相关肿瘤标志物更直接,但在临床上,对肿瘤的骨转移和鉴别骨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公众还应当知道,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盛家和说,并不是每个癌症病人的肿瘤标志物都会增高,也不是每个人的肿瘤标志物数值升高都是肿瘤,是否得肿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后才能下结论。同时,造成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检测仪器或试剂的不同,饮食、药物等外部因素对血液、体液等标本的影响,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具体情况要结合临床来确定。
“目前,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主要依据。”盛家和说,肿瘤标志物的主要临床应用价值是对于肿瘤的疗效判断和复发监测。临床可通过对肿瘤标志物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浓度变化的监测,来了解肿瘤治疗是否有效,判断其预后,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当然,对于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虽然不用过于恐慌,但需要定期复查,监测指标的数值变化。”
●建议:
“所有的癌症高危人群都应该做防癌普查。”盛家和说,“高危”人群是指社会上的一些人发生某种癌症的危险性高,但是必须指出,不是所有的高危人群都会患癌,也不是说不属高危人群的人不会患癌,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在这群人中,某种癌的发病率比通常人群高好多倍至几十倍,因此这个人群便成为预防某种癌症的重点对象。
下列四种人是癌症的高危人群:
长期从事下列工作或经常与其接触者:石棉、苯、镉、铬、镍、砷、木屑、放射线、氡及氡子体、紫外线、烷化剂、芳香胺、多环芳烃、已烯雌酚、氯乙烯、4-氨基联苯、双氯甲基醚、煤烟和焦油、杀虫剂、橡胶、冶炼业、家具制造等;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和现有癌前期疾病的人;
长期吸烟或重度吸烟者、被动吸烟者、嗜酒者以及有其他特殊嗜好者;
其他情况,如患有乙型、丙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患者、肥胖、不育、未曾哺乳、性交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同性恋者等。
子宫肌瘤没症状不需治疗
●病例:
今年35岁的韩女士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被查出患有4厘米的子宫肌瘤。经过医生再次确认,她才相信自己有子宫肌瘤,并告诉医生,自己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饮食和作息都不规律,经常会有紧张、抑郁等情绪。
●解读: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良性肿瘤,有25%~50%存在细胞遗传异常因素。又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和孕激素可促进肌瘤生长。”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郭宝枝说,性生活失调、提前进入更年期的未育女性和抑郁的女性是子宫肌瘤的高危人群,尤其是现在大量保健品的问世以及女性激素的应用混乱,肌瘤发病率有升高之势。
对于肌瘤的诊断,一般通过妇科检查即用手感或用B超就能分辨出各种类型的肌瘤。郭宝枝说,肌瘤的恶性病变发生率不高,仅占0.4%~0.8%,但是,当肌瘤在短期内迅速增长或伴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者绝经后肌瘤不变小反增大者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因此要定期做妇科检查,3至6个月做一次检查为宜。
“肌瘤治疗方式很多,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介入疗法等,需视情况而定。”郭宝枝说,并非所有的子宫肌瘤都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
郭宝枝提醒说,小的无症状的肌瘤,如5厘米以内的通常不需要治疗,定期做B超检查或妇科检查即可,“与肌瘤共存”既符合医学常识,又能提高生活质量,是正常人的健康心态。
●建议:
“错误服用药物对女性的健康很不利,会引起子宫肌瘤,尤其是避孕药,更要尽量少吃为好。”郭宝枝说,子宫肌瘤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因此,不要过多地听信商家“卵巢保养”、“药物消瘤”等不切实际的宣传,否则会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上升,增加子宫恶变的可能性。
郭宝枝说,子宫肌瘤的预防还要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挑食,在生活中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侵入。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东北新闻网 ( 编辑:杨力)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