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不仅重视“治”,更重视“调”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月4日电(记者 张建松)中药的疗效,数千年来被实践广泛证明,但一直难以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志芬教授团队独辟蹊径,从环境化学角度提出了中医用药科学性的新观点,并将中医传统的“阴阳理论”成功引入到“毒物兴奋效应”理论中,证明了两者一致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药理学进展》近日发表了这项研究的最新成果。
“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理论,是近年来在环境化学领域深受关注的一种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抑制作用越大,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呈现经典的S型。“毒物兴奋效应”理论认为:虽然高浓度化合物对生物体发挥毒性抑制作用,但低浓度化合物却反而对生物生长存在促进作用,“剂量-效应”曲线呈现J型。
今年2月因病去世的林志芬教授,15年来带领科研团队对“毒物兴奋效应”理论进行了持续研究,在化合物联合毒性、预测方法与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中药的用药本质上是低浓度化学品的混合作用,也可以依据“毒物兴奋效应”理论,确证中医用药的科学性。
中医治疗不仅重视“治”,更重视“调”,通过“调”加强“治”。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提出中药毒性理论。从理论上来说,中药“以毒攻毒”就是利用“毒物兴奋效应”中药物高浓度的毒性作用,消除或抑制病灶;在“调”的过程中,就是通过“毒物兴奋效应”中药物低浓度的刺激作用,提高身体各项机能,达到免疫目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医与“毒物兴奋效应”理论的关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支持下,林志芬教授团队与美国麻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合作,首次将中医传统的“阴阳理论”引入到对化学品评价的“毒物兴奋效应”剂量效应分析中。
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品的“毒物兴奋效应”剂量效应曲线,存在“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变化规律,具有“对立统一”的制约因素,证明了“阴阳理论”与“毒物兴奋效应”剂量效应的一致性,表明了中医传统理论在环境毒理学和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可行性。
业内专家表示,这一创新性的研究,对未来我国中医用药的标准化、中药的现代化都能起到推动作用。一旦中医用药从“君臣佐使”的传统观念,走向更为科学的“毒物兴奋效应”理论指导,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中药的用药剂量可以更科学、更精准。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吴军)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