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如何学习呢?
在家父从事中医教学过程中,主讲中国医学史、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在教学工作中也不断总结,对如何更好地学习、掌握、熟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家父认为:中药是用来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但是,由于内容繁杂而又枯燥,因而感到难学。如药味繁多,功效近似;概念不清,容易混淆;印象不深,难以熟记;千篇一律,枯燥无味。如何克服上述问题?家父认为:
首先谈谈如何理解中药的各种作用?麻黄味辛能散能宣,味苦能泄能降。味辛性温相合,则能发散风寒。归于肺经,肺合皮毛。寒邪束表,故恶寒无汗。麻黄辛散走表,故能开腠发汗以解表。如麻黄汤用其发汗以解表为主药。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寒邪束表则肺气不宣,故鼻塞咳喘。麻黄辛散苦泄,故能宣降肺气以平喘止咳。如三拗汤、麻杏甘石汤用其宣肺平喘为主药。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府。上焦不开则下焦不利,故水湿之邪泛滥于肌肤而为水肿、小便不利。麻黄上开肺之水源,下通膀胱之水府,故能利小便以消退水肿。如越婢加术汤用其利水退肿,以治风水为主药。
在认识麻黄上述三个方面作用的同时。用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配伍宜忌,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为说理工具,对每味中药的各种功效进行分析说明,从而理解中药的各种作用。例如:麻黄是一味辛苦温的药物,归于肺与膀胱经。功能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退肿三个方面。如何理解麻黄上述三种作用?现示意如下图:
参考现代医学有关方面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如麻黄含有麻黄油,能刺激皮肤汗腺,故有发汗作用;含有麻黄素,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故有平喘作用;含有伪麻黄碱,具有利尿作用。麻黄根不含上述成分,所以没有上述药理作用反而有固涩止汗的作用。
又如桂枝是一味辛甘温的药物,归于心、肺、膀胱等经,功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故前人说“辛甘发散为阳”。桂枝辛散走表,故能解肌发汗。如桂枝汤用其解肌和营为主药,入于心经。心主血,心合脉,寒邪阻滞经脉则为痹痛。桂枝辛甘而温,故能温通心阳,促进血行而通经脉以活血行痹。如当归四逆汤用其通经活血。桂枝入于膀胱经,膀胱为水府,“气化则能出矣”。桂枝辛甘而温,能温通肾与膀胱阳气,故能化气以利小便。如五苓散用其化气利小便等。
这些基本理论是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用来分析理解中药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中药种类繁多,对它的性味、功效和主治作用,还有很多“未知数”,已知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提高。
在理解中药作用的基础上,对于较为常见的中药性能必须熟记,因为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例如《药性赋》云:“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简要两句就概括和比较了犀角和羚羊角的主药作用和主治重点。至于如何熟记?各自可以创造学习方法。可以选读古人编的药性歌赋,也可以自编药性顺口溜,目的是为了帮助熟记,加深印象,从而熟练运用。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但又是一个训练基本功的问题。
(二)抓住重点 举一反三
每味中药都有它的主要功效和主治及其特点。抓住其主药方面(药有个性特长),举一反三,就不感到繁杂枯燥。例如第一章解表药中的麻黄,主药作用在于透表宣肺,主入气分,因而长于平喘,常用治外感咳嗽;由于麻黄长于宣肺,故能开发上焦水源,又能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桂枝主要温经,主入血分,因而长于通经,常用于寒滞经脉的病症;桂枝属于纯阳之品,故擅长通阳化气,常用于阴寒阻滞之证,故王叔和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告诫。苏叶既能发汗解表,又能行气宽胸,因而常用于寒邪在肺胃的咳嗽、胸闷、呕吐等症。荆芥辛而微温,长于疏风透疹,因而不论风寒、风热皆可应用。防风为风药中的润剂,驱邪而不伤正。羌活长于燥湿,上行头目,周行肌表,因而长于寒湿之邪在上、在表的痹痛。细辛善于开窍通关,关窍阻痹为急用。柴胡退热解郁,又为肝经向导。其他如大黄攻逐瘀积,寒热皆可配用。附子温里回阳,心肾阳虚宜速用。石膏善清气分实热,故大热、大渴、大烦时必须重用。参、芪大补肺脾之气,气足则能鼓舞脏腑功能的旺盛以抗邪。各有重点,不致混淆;举一反三,概念明确。
(三)综合比较 区别异同
根据中药功效类似情况,进行归纳综合,加以比较,从而明确其共性,区别其个性。其方法:
一是在本章节内进行综合比较,这样有利于临床选用。例如辛温解表药中的羌活、白芷、细辛,归纳为用治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一类药物,这是它们的共性一面。但羌活主要用治太阳头痛,白芷主要用治阳明头痛,而细辛则主要用治少阴头痛,这就是它们个性的一面。又如清热燥湿药中的三黄,同为大苦大寒之药,均能泻火清热。但黄芩长于泻肺火,黄连长于泻心火,黄柏长于泻肾火。
二是在不同的章节内,把功效类似的药物进行归纳对比。如桂枝与丹皮都能通经活血,但桂枝主要用于寒滞经脉的血行不畅,而丹皮则主要用于热伏血分的病证,两者功效皆能活血,但主治证候有寒热的不同。又如苍术与白术都能燥湿;再如北柴胡与银柴胡都能清热。通过这样一番对比鉴别,临床应用时,就能做到各取所长,有的放矢,发挥各种药物作用的特长。
(四)掌握配伍 灵活运用
配伍是应用中药的重要方法之一。药物通过配伍以后,能起到相互协同而又相互制约的作用,随着配伍的不同更能发挥各种药物的作用。
配伍,一方面是根据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配伍应用,古称“七情”配伍。其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与脏腑生理、病理的影响进行配伍应用。如麻黄平喘,既可用治风寒犯胃的寒喘,也可用治风热袭肺的热喘。若配伍杏仁、苏子,则辛散宣降肺气以平喘;若配伍石膏、黄芩,则清泄肺热以平喘。附子回阳,用于亡阳急证,配伍红参,协同一致以回阳固脱救逆,用于阳虚缓证;配伍熟地,使附子温不燥烈、熟地补而不滞,以温养肾中阳气。白术与茯苓经常配伍在同一方剂中,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方,两药都能健脾。因为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而恶湿,白术甘苦而温,功能燥湿;茯苓甘淡,功能渗湿。两药相配,正合脾的喜恶,邪去则正安,故常配合应用,则更能增强其健脾的功效。又如镇肝熄风汤中的代赭石用来降逆平肝以熄风,麦芽则用来疏达肝气,两药作用,一降一升,相反相成。配伍麦芽疏达肝气,意在顺从肝性,不致抑郁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所以说,掌握配伍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则能灵活运用又能组成配伍方剂打下基础。
(五)结合实践 巩固提高
联系实际,一是经常接触实物,辨认中药标本,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例如观察细辛而味辛,故名细辛。通过直观,尝之味辛,嗅之通窍。甘草味甘,能补能缓。由感性到理性,能帮助记忆和理解。一是结合临床实践应用,有利于巩固理论。学而不用,则易学易忘。只有不断地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才能更好地掌握用药规律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利于进一步整理提高。
原载:熊明芳著《熊昌华验方 验案 医论集》,吉林科技出版社。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吴军)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