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毒蘑菇?中毒机理是什么?
毒蘑菇又称为毒菌或毒蕈,属大型真菌类。误采、误食毒蘑菇可引起急性中毒,呈现地域性、季节性发病,常有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社会危害大。
部分品种中毒病死率高,其中具有肝毒性的鹅膏菌属品种,中毒病死率高达80%,蘑菇中毒已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类急症。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患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中毒始发表现,随后可因摄入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产生不同的靶器官损害,甚至衰竭而死亡。
常见毒蘑菇种类多分布在鹅膏菌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牛肝菌科、红菇属、青褶伞属、类脐菇属、粉褶菌属、裸盖菇属、鹿花菌属等。
目前,我国已知有毒蘑菇435种,分布广泛,6-9月是蘑菇中毒高发期,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为中毒高发地域。
误将有毒蘑菇当作食用蘑菇,是引发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中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淡红鹅膏、假淡红鹅膏、条盖盔孢伞、肉褐鳞环柄菇和亚稀褶红菇等是我国最常见导致患者死亡的蘑菇种类。
蘑菇毒理机制
毒蘑菇种类繁多,所含毒素复杂。一种毒蘑菇多含有多种毒素,同一种毒素也可出现在不同种、属蘑菇中。
目前,已知毒素种类有限,根据毒素结构和毒性可分为环肽类、奥来毒素、毒蕈碱类、鬼伞素。
平菇、毒沟褶菌等有报道具有心脏毒性,可导致猝死。部分马勃菌可导致过敏性肺炎;杯伞菌中毒可引起红斑性肢痛。
01、环肽类
环肽类为最主要致死毒素,常存在于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的部分品种中,主要包括鹅膏毒肽、鬼笔毒肽及毒伞肽等。
02、鹅膏毒肽
鹅膏毒肽,水溶性,热稳定、耐酸碱。可经胃肠道快速吸收,2h血中浓度即可达峰,48h内经转运蛋白多肽快速分布到肝脏。
毒素经过肾脏排泄,肝肾为主要靶器官,鹅膏毒肽主要通过抑制RNA聚合酶II活性,阻止m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
造成细胞损伤,也可通过氧化应激,产生内源性因子,造成细胞凋亡。
03、鬼笔毒肽
鬼笔毒肽,为速效毒素,动物腹腔注射2~5h可致死,主要机制为干扰丝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转化平衡,阻止细胞骨架形成。
04、奥来毒素
奥来毒素为致死毒素,存在于有丝膜菌属。毒素能抑制DNA、RNA、蛋白质大分子合成,造成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肾脏为主要靶器官,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出现在摄入后3~14d,病死率达11%。
05、鹿花菌素
鹿花菌素水解产物甲基肼,可抑制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吡哆醛,减少γ氨基丁酸合成而产生毒性,同时诱导溶血。
中毒表现为呕吐、腹泻、眩晕、谵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抽搐、溶血、肾功能衰竭,严重导致患者死亡等。
06、毒蕈碱类
毒蕈碱类具有胆碱能促进作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中毒后可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07、裸盖菇素
裸盖菇素为一类色胺衍生物,激动5羟色胺受体,可产生精神错乱、幻视、烦躁、意识障碍等中毒症状。
08、异噁唑衍生物
异噁唑衍生物,见于鹅膏属鹅膏组的一些种类和毒蝇口蘑,可刺激NMDA受体和γ氨基丁酸产生神经精神症状。
09、鬼伞素
鬼伞素,见于墨汁鬼伞,可诱发机体双硫仑样反应。
蘑菇中毒治疗
1、阻止毒物吸收
第一时间对蘑菇中毒患者,采取胃肠道净化治疗,阻止毒物吸收。活性炭可吸附胃肠道内鹅膏毒肽。
对于腹泻不明显的患者,可以予硫酸镁、甘露醇等药物导泻,促进毒素排出。
巯基类药物可与某些毒素结合,降低毒素毒力。
2、给予营养支持
积极补液,维持循环稳定,呼吸支持、护胃、保肝、护肾,防治脑水肿。
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解平衡,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避免肝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3、辨证论治治疗
胃肠炎症状者予补液对症,维持内环境等治疗;
胆碱能亢进表现中毒者应用阿托品;
神经精神症状可应用东莨菪碱,适当镇静对症处理等。
肝移植是蘑菇中毒致肝功能衰竭的最后治疗手段,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国内有关报道很少。
1:有毒的红菌,不知如何与无毒的区分。
2:看起来有毒,但未问到名字
3:某鹅膏菌
有毒野生蘑菇常有特点:菌盖呈扁半球形到扁平,菌柄近端附白色菌环,根部有球形菌托。
通俗判别为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
但避免蘑菇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不采摘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
对野生菌有了新的感受,有的毒菌可以通过“面相”感知,这种容易避免中毒。
但有的毒菌,长着可以食用的模样,但却属于“口腹蜜剑”或“挂羊头卖狗肉”等类型。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吴军)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6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