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作用于经络皮部和穴位
→ 推荐阅读
人类从蜂巢中取蜜,难免会被蜂螫刺。蜂刺后虽然有许多反应,但有时机体的多种疾病也随之消失,因此人们在有病痛后,自觉进行适当蜂刺。既想达到治疗病痛的目的,又要减少蜂刺与蜂毒的不良反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蜂针疗法。有意识地运用蜂针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据考证中国最早大约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256年),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中东也出现了这种疗法。国外有学者认为蜂针疗法的出现时间可能与出现养蜂者的时间几乎一致。
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学会用石器和火治疗某些疾病,逐渐导致和发现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部位-穴位。大约在殷商时期,已用制作的金属针治病,并且发现针刺穴位时产生循经感传现象和针刺治愈远距离脏器疾病的现象等。经反复探索研究,约在战国时期以前,发明了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循行的通道,它们互相贯通,内连脏腑,外络支节,维系着人体健康。循经感传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反应。这种现象对在某些人身上因刺激入伍或者在练气功的过程中产生。现代生物物理学实验已为经络学说的客观存在奠定了科学基础。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中国医典《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前者是医经,后者是针经,系统总结了经络学说,并重点论述了针灸医术。《素问。皮肤论》将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分区,称作皮部,指出疾病转变的层次是“皮-络-经—腑-脏”,由浅入深,同样,脏腑、经络的病变也能反应至皮部。《灵枢?官针》记述了浅刺皮部的各种针法,浅刺皮部和深刺穴位一样能调整经络气血以防治疾病。
针灸医术起源于中国,经络学说是中国古代一大发明。利用蜜蜂蜜刺为针具,循经络皮部和穴位施以不同手法的针刺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蜂针疗法(bee acupuncture)或蜂针术。
蜂针效果神奇。一方面,蜂的尾刺似针,刺入穴位后能起到类似中医针灸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更重要的是蜂刺能将蜂针液输入人体内,而蜂针液内含有数十种化学物质,如酶类、多肽类等,其作用于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起到抗炎、止痛、抗风湿等作用,并且还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和改善免疫力。蜂针后局部有红肿,可改善微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类似灸法的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作用,可防病保健。目前认为,蜂针对许多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产后风湿病、腰蜂针初期也有一些过敏反应,是治椎间盘突出的疼痛、颈项强痛等。 我国古诗总集《诗经周颂·小毖》中记载:“莫予并蜂,自求辛螫”,劝告人们不要惹蜂遭螫。《左传·卷十一》(公元前638年)记有“蜂虿有毒”。在蜂螫刺中,原有的痛证不翼而飞,从此就有意无意地用蜂针治疗,故此用蜂针治疗疾病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将蜂螫器官用作药灸,方以智(1611-1671年)在《物理小识》中指出:“取黄蜂之尾针,合硫炼,加水麝为药,置疮疡之头,以火点而灸之。先以湿纸覆疮疡,其易干者,即疮之顶也”。此是记录了“蜂药针”的配方和用法,为蜂毒疗法外治法的先河之一。
蜂针治疗是将古老的民间蜂蜇疗法与针灸学原理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采用蜜蜂尾螫作为针具,依据经络原理,在患者穴位实行蜂针刺而治疗疾病。数百年来亚洲、欧洲的不少国家一直盛行用蜂针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风湿疾病显示出神奇的疗效。 蜂针疗法又称蜂毒经络疗法,由民间蜂蜜治病经验与针灸医术结合发展而成,是中国针灸医治的一种。它是针(蜂的尾刺似针,能刺激人体的经络、皮部,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蜂针中有蜂毒液输入人体,发挥了蜂毒的一系列药理幼纂A可抗菌消炎,止痛消肿)、灸(蜂针刺后,局部充血红肿,皮温升高,具有温灸效应,可达到温经痛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结合的复合型刺灸法,具有价廉、便利、有效的特点,适合基层医院和农村医生推广应用。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39蜂疗网 ( 编辑:杨乐)
标签:蜂针(2218)
已有 次访问,共1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