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遗传标记
→ 推荐阅读
在遗传学实验中通常将可识别的等位基因称为遗传标记,并用来研究基因遗传和变异的规律。等位基因是在染色体上占据同一座位的基因的不同形式,也是在蜜蜂群体中遗传多态性的表现形式。基因组DNA的变异是遗传多态性形成的分子基础。蜜蜂与其他真核生物一样,基因组DNA多态性远远多于各种基础的遗传多态性,因为在基础组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编码的DNA序列,它们的变异不受或较少受自然选择的制约。然而由于直接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的限制,将DNA多态性用作遗传标记还是1980年以后的事情。
遗传标记经常用在两类遗传学实验中,第一类是遗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工作,即连锁分析、基因定位和遗传作图。第二类是研究基因的转移。将遗传标记作为其所在染色体、染色体区段、定位及外源DNA片段的标记。在传统的杂交育种过程中常将标记基因作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休及其片段掺入的判断依据,而在细胞融合及基因工程研究中,遗传标记的应用已成为选择和筛选的主要手段。
随着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蜜蜂遗传标记从外观形态的表现型,扩展到生理、生化、细胞等多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不同类型的标记都是以生物学的性状形成进行判断,即在检测时几乎离不开蜜蜂的活体形式。如蜜蜂的抗病基因是以人工饲养的蜂群的抗病力强弱为标记的,抗螨基因是以蜂群是否被蜂螨寄生、寄生率高低等为标记的。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同工酶标记的兴起,遗传标记的识别才突破活体的形式。所谓同工酶标记是指编码功能相同、结构和组成略有不同的一类酶的等位基因。同工酶的不同形式可以通过电泳或色谱的方法子以区分,并用专门的染色反应予以显示。从检测方法的角度看,同工酶标记是一类新型的遗传标记,但是仍然没有突破表达基因的范围。
美国的Botsein等(1980)首先提出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以作为遗传标记,从此开创直接应用DNA的多态件发展遗传标记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发展,也使直接扩增DNA的多态性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各种新型的分子标记,如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微卫星标记等。各种分子标记的应用,使遗传学又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39蜂疗网 ( 编辑:刘晗)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