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客厅 > 学术动态 >

蜂针疗法不良反应观察与探讨

2016年09月17日 已有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原标题:蜂针疗法不良反应观察与探讨
 
作者:幸冰峰1,周歆2
 
来源:1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
 
蜂针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医学界已广泛应用于风湿、类风湿、过敏性哮喘、神经性疼痛等疾病治疗,取得了可靠的临床疗效,其中蜂疗所治疗的疾病中80%属于免疫性疾病[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功效为蜂毒功效,如蜂毒中含有蜂毒肤、活性酶、生物胺、蜂毒肥大细胞脱粒肤等10多种活性肤,同时含有透明质酸酶、蜂毒磷脂酶A及组胺等多种活性物质,而起到抗炎、调节免疫、抗菌、抗病毒等作用[2],同时也关注到蜂毒带来的过敏反应并深入研究,但笔者查阅文献,鲜有对蜂疗中引起肾功能衰竭不良反应报道,而风湿免疫类疾病对于内脏特别是肾功能的损害是非常常见及对于疾病的预后影响非常大,同时在蜂疗的使用过程中,没有标准化量化治疗方案,这对于蜂针疗法规范化治疗存在瑕疵,同时也不利于蜂针疗法的普及,本文旨在观察与分析探讨,为今后蜂针疗法的标准化治疗及治疗治疗注意事项提供帮助。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文献均来自2001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检索词输入“蜂针”OR“蜂剌”OR“蜂毒”OR“蜂”AND“类风湿性关节”OR“红斑狼疮”OR“强直性脊柱炎”OR“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OR“红斑狼疮”OR“强直性脊柱炎”OR“硬皮病”AND“蜂针”OR“蜂剌”OR“蜂毒”OR“蜂”,分别使用了主题词检索和主题词+自由词检索两种策略。选择蜂针治疗风湿免疫类疾病临床观察与研究文献,具体如下:类风湿性关节炎17篇、强直性脊柱炎15篇、系统性红斑狼疮4篇、硬皮病3篇,共39篇。
 
表1 通过搜索得出风湿类疾病分布情况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
篇数 17 15 4 3
比例(%) 43.58% 38.46% 10.25% 7.69%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1.1 2001年1月-2016年1月在正式医学类学术期刊中因上述风湿免疫类疾病发表的蜂针或蜂蜇的相关文章;
 
1.2.1.2 文章类型包括随机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照试验、病例报告;个案报告、临床病例分析等未纳入;
 
1.2.1.3 患者年龄、性别、病例来源、病程及严重程度均不限;
 
1.2.1.4 蜂种均为蜜蜂纳入统计,排除马蜂、黄蜂或者胡蜂蛰伤或者蜂毒液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或者研究,均不纳入统计;
 
1.2.1.5 干预治疗措施不限,无论中医或者西医治疗方法均纳入统计。
 
1.2.2 排除标准
 
1.2.2.1 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1.2.2.2 各数据库收录的重复文献。
 
2 统计结果
 
通过对收录文献的统计整理,分别从实验中蜂针初始数、最大蜂针数、实验前后有无评估肾功能情况等几个方面探讨,因文献样本量少及RCT试验等高质量文献量少,故无法行Meta分析等,只能通过一般的数据观察,得出相应的结果:
 
表格2各疾病实验前后肾功能监测情况表
 
实验前 实验后
类风湿性关节炎 6 11 4 13
强直性脊柱炎 4 11 2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 3 1 2 2
硬皮病 2 1 1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观察实验前监测肾功能35.29%,实验后肾功能监测23.52%;强直性脊柱炎实验前肾功能监测26.67%,实验后监测率13.33%;系统性红斑狼疮监测75%,实验后50%;硬皮病实验前监测率66.67%,实验后33.33%。
 
表格3 实验中各病种实验疗程分布情况
 
<20次 20-30次 30-60次 >60次
类风湿性关节炎
1 7 6 3
强直性脊柱炎 2 6 5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0 1 2 1
硬皮病 0 0 2 1
 
图1实验中各病种实验疗程分布情况
 
表格4 各疾病治疗最开始蜂针数情况
 
1 1-2次 2-3次 >3次
类风湿性关节炎
10 4 2 1
强直性脊柱炎 8 4 1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1 1 0 2
硬皮病 1 1 1 0
 
图2各疾病治疗最开始蜂针数情况
 
 
表格5各疾病治疗最大蜂针数情况
 
<20次 20-30次 30-60次 >60次
类风湿性关节炎 4 6 4 3
强直性脊柱炎 3 7 3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0 1 2 1
硬皮病 1 2 0 0
 
图3 各疾病治疗最大蜂针数情况
 
2 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观察的四种疾病中,对于实验前、实验后的肾功能监测率均偏低,实验后的监测率则更加低,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硬皮病相对偏高,可能与后两者疾病对肾脏累及程度关注度高有关;从表格3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对于上述疾病的疗程中,在30次左右的居多,低于20次较少,说明上述疾病的治疗疗程长,起效相对缓慢,同时我们从表格4、5中可以看到,首次蜂针量大多数选择小剂量1针开始,但最大蜂针量则以20-30次为多,不难看出从每次量到总体累积量,蜂针在使用过程中用量相对较大。
 
3 分析
 
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肾缺血及/或肾毒性损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肾小管冲吸收和排泄功能下降而出现肾功能急骤、进行性减退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急性肾小管坏死[3]是急性肾衰最常见类型,约占75%-80%.,其中急性肾毒性损害为重要一病因,肾毒性就包括了生物毒性,如蜂毒,当然同时药物毒性如免疫制剂也为常见原因。引起肾功能急性衰竭机理有包括肾血流动力改变、肾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等,其中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脱落上皮细胞、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阻塞导致肾小管腔内压升高,继使肾小球囊内压力升高,当后者压力与胶体渗透压之和接近肾小球毛细内管压时,肾小球滤过停止;同时肾毒性等因素引起肾小管损伤致使肾小管重吸收钠、氯等明显减少,管腔内钠、氯浓度增加,经远端小管时致密斑感应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蜂毒中含有依照成分比例依次为蜂毒肽(50%)、磷脂酶A2(12%)、透明质酸酶(2%-3%)、蜂毒明肽(1%-2%)、肥大细胞脱粒肽(1%-2%)、镇静肽(1%)[4],其中蜂蛰伤蜂蛰伤致AKI的主要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肾脏缺血、蜂毒直接肾毒性作用以及横纹肌溶解造成的“二次毒素”损伤等多个方面[5],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蜂毒肽可导致山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凋亡蛋白表达增加[6];同时风湿免疫性疾病为全身系统性疾病,对于内脏特别是肾功能损伤尤为常见,特别是病程长久病人,试验前是否有合并慢性肾功不全需在临床中重视,有研究表明慢性肾功不全病人在氮质血症期给予小剂量毒性药物,肾功能损害远远大于正常肾功能病人,同时在于慢性肾功不全患者中因长期耐受,出现少尿、无尿、水肿等症状晚,从文献分析中可以得出,在临床治疗中,蜂针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疗程长,蜂针每次量、总数量不统一,在实验中途中不对肾功能的监测,无法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RF)来调整每次蜂针量及行相应处理,实验后未对肾功能监测,造成漏诊误诊,易导致医疗事故。同时必须注意过敏反应不能与肾功能损害相混淆,两者无必然的关系,前者由于特异性IgE抗体诱导,炎症因子组胺、前列腺素(PG)、白三稀(LT)和血栓素等介导导致变态反应[7-9],后者为抗体-免疫复合物、脱落细胞等影响肾小球、肾小管功能下降,我们注意到过敏反应在临床中重视多,可能与过敏时皮疹、瘙痒等症状出现快,而尿量改变、恶心呕吐、水肿、电解质等紊乱出现隐匿,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我们在临床工作用关注患者的疗效同时必须时刻不能忽略每个干预手段给予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事件,只有更加完善蜂针的机理研究、蜂针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等,完善相关的实验室客观监测指标,才能规避风险,更好的改善病患病情,提高诊疗效果。因时间仓促,本研究未纳入足够样本量,同时在未能进行更详细的统计研究,只是对于蜂针治疗中的一点个人见解,请各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王金庸.中医蜂疗学.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513
 
[2]Bellinghausen I,MetzG,EnkAHet al.Insectvenom immunotherapy in-duces interleukin 10 production and a Th2-to-Th1 shift,and changes su-face marker expression in venom-allergic subjects.Eur J Immunol,1997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人民出版社,1739-1742
 
[4]李魏芳,蜂毒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海南医学[J], 2016,27(1):91-92
 
[5]Thiruwrnrhira T,Goh BL,Leong CL,eral,Acute renal failere following multiple wasp stings,Nephrol Dial Rransplant,199;14:214-217
 
[6]杨莹莹,张凌, 蜂毒肽致急性肾损伤山羊模型的建立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干预, 四川大学学报 [J], 2014,45(3):414-418
 
[7]Salmun ML. Antihisamines in late-phase clinical development for allergic disease.Expert opin invest druges, 2002;11 (2):259-273.
 
[8]Peter-Golden M, Henderson WR Jr. The role of leukotrienes in allergic rhinitis. Annallergy asthema immunol, 2005:94(6):609-618.
 
[9]Fujisawa T. Chemokines induce eosinophil degranulation through CCR-3. J allergy clinimmunol, 2000;106(3):507-513.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YH0822)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李万瑶信箱了解更多
李万瑶教授
欢迎蜂疗行业专家、人士及蜂疗爱好者欲向李万瑶教授探讨、交流、学习蜂疗者 请联系
  • 信  箱:liwanyao@39fengliao.com
  • 助理专线:010-87667632
友情链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癌症救助网   |  中国蜂产品协会   |  阳光蜂慧   |  
京ICP备08101493号-7
Copyright © 2013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