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客厅 > 学术动态 >

蜂针通过活血化瘀治疗脑梗机理

2016年11月10日 已有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原标题:蜂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治疗脑梗死的机理探讨
 
作者:张倞
 
来源:昆明市中医医院

1 概述
 
脑梗死(CI)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预后性差等特点,可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梗死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共同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致死性疾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更为常见的疾患,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习惯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正逐年上升,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因此可见,脑梗死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1]。  
 
而蜂针疗法是通过蜂毒与蜂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达到治病效应,以蜜蜂蜇刺为针,具有中医针刺疗法的功效。蜂针刺激经络穴位,既激发了经络,促进卫气,又布散了营气的运行,能使气血流畅,经络疏通,病邪外泄,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蜂针疗法集针、药、灸三者于一体,同时发挥三者的综合作用[2]。有研究表明,应用蜂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有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利于侧支循环形成和脑细胞修复[3]。在其它现代研究中表明,蜂针疗法具有缓解病灶的血管痉挛、抑制氧自由基所致的脂质过氧化损害,从而使脑组织细胞结构的损害和微循环得到改善,使脑缺血及再灌注性脑组织损伤及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的作用[4]。
 
2 血瘀是脑梗死的中心环节
 
脑梗死,中医称之为“中风”。关于瘀血病机在中风中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已有“仆击”、“煎厥”、“薄厥”、“大厥”、“偏枯”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说明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血随气逆,聚于上而不降,主要病机则是“血莞于上”。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首倡益气活血大法,创制了补阳还五汤,开创活血化瘀治疗中风的先河。时至晚清,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结合西方医学知识,自创了“脑贫血症”和“脑充血症”,指出本病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动犯脑所致。如张山雷云:“中风闭证,主要是气血上莞为害。”张锡纯亦云:“盖血不自生,必随气而上升,上升之极必致脑中充血……必致血管破裂不止。”综观诸家之说,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瘀六端。虚为其基础,风代表其过程,火与痰是其表现;气虚血滞可生安,痰浊郁血可互结为痕,情志不遂可肝郁血瘀,血热互结可炼液为疲,血瘀乃是中风病机中的中心环节。无论是肝阳上亢、心火暴盛,还是内伤积损、痰湿生热,皆可相互影响,而致“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瘀生风”,最终导致“血莞(瘀)于上”的病理改变[5]。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风的发生有缺血性与出血性之分。两者有着相似的发病机理,所不同的只是出血性中风为脑脉破损,血滋脉外之瘀血;缺血性中风为脑脉阻塞,血凝脉内之瘀血,但究其本质仍属血瘀[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瘀证贯穿长期存在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患,造成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血流变学的改变[7]。而中风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而贯穿这一过程的病理因素则是微循环障碍,即中医所说的血瘀。
 
在临床症候统计上,在脑梗死患者之中,瘀血证也占有极高的比例,梁伟雄等收集221例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数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8]。
 
3 蜂针疗法活血化瘀的作用已被临床验证
 
蜂针疗法用于活血化瘀早已在临床运用。徐彭等人通过对家兔注射蜂毒注射液,发现蜂毒能明显增加兔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显着降低兔全血及血浆粘度,加快红细胞的电泳速度,降低红细胞的刚性指数。这些结果表明,蜂毒具抗凝血等作用表明,有利于血液,尤其是红细胞在血管内的流动,从而有利于消除血瘀,能明显改变家兔血液流变学的一些特性,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9]。而黄婉仪[10]、董正中[11]等认为蜂针是通过蜂毒与蜂鳌对经络脑穴的刺激达到治病效应,以蜜蜂鳌刺为针,具有中医针刺疗法的功效。蜂针刺激经络穴位,既激发了经络,促进卫气,又布散了营气的运行,能使气血流畅,经络疏通,病邪外泄,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刘自元[12]通过体外抗血栓试验、大白鼠体内微循环实验、血栓高危人群血液流变学试验,表明蜂毒液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由于蜂毒的有效成分蜂毒肤等改变了红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了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及血球的聚集程度,加快了红细胞的电泳速度,达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
 
4 当代研究发现通过LPA调节的TPA/PAI-1平衡与血瘀有着密切相关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其抑制物(PAI-1)保持动态平衡是维持纤溶系统功能正常的保证[13]。tPA在组织中广泛分布,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EC)合成,正常贮存在Weibel-Palade小体内。许多生理和病理因素可影响EC产生和释放tPA,凝血酶、CAMP、钙离子、内皮素、组胺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均使EC合成tPA增多;其主要功能是将纤溶酶原裂解形成有活性的纤溶酶,从而加速纤维蛋白溶解,防止血栓的形成。正常条件下,tPA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较弱;有纤维蛋白存在时,此激活作用立刻增强。PAI-1也主要由血管EC产生合成,血液中的PAI-1含量很低,部分PAI-1贮存在血小板颗粒中;它可对抗tPA,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栓形成。当发生血栓性疾病时,血小板被激活,颗粒中的PAI-1随之释放,达到正常血液中浓度的数倍;游离的PAI-1能捕捉到tPA并与其结合成复合物,阻碍tPA激活纤溶酶原[13]。血小板中PAI-1对稳定血液凝块,使其不被tPA激活的纤溶酶原所产生的纤溶酶破坏起到重要作用。在血栓性疾病发生时,tPA和PAI-1的平衡遭到了破坏,通常表现tPA异常降低和PAI-1异常增高。有研究显示,DIC与血浆中tPA及PAI-1的动态失衡有关[14]。可见,对于二个指标的动态监测是判断血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良性指标。
 
而LPA为一类结构简单的天然磷脂,是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等分泌的“多功能磷脂信使”,在组织中广泛存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其修饰的LDL可使血小板活化,从而刺激内皮细胞间隙和应力纤维生成,而这些是导致血栓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LPA可快速高效地刺激上皮细胞表达PAI-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血瘀证的发展及转归[15]。
 
5 蜂针疗法有可能通过LPA、TPA/PAI-1平衡机制对脑梗死患者产生活血化瘀作用
 
目前,蜂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病已在临床研究与推广。韩励兵等观察比较了蜂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蜂针疗法双侧颞三针(率谷穴、率谷穴前后1寸各1穴)、智三针(神庭、双侧本神穴)、风府、风池为主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发现治疗组在肢体肌力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从而得出结论蜂针疗法治疗脑梗塞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16]。 然而;同时考虑所以本课题组提出如下假设:蜂针疗法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了LPA的表达,从而影响了通路的下游效应指标(TPA、PAI-1)的释放等有关。
 
6 展望
 
蜂针疗法对中风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而其活血化瘀的科学内涵尚未完全阐明,但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血瘀是中风的中心环节,以及LPA、TPA和PAI-1等在血瘀证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活血化瘀与LPA、TPA/PAI-1平衡机制无疑是将蜂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机理明确阐述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在动物实验中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将为开发脑梗死新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为治疗脑梗死开拓一条新思路,降低对治疗脑梗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使患者得到尽快的救治。
 
参考文献
 
[1]周坤.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1):1726-1728.
 
[2]朱辉军,黄胜光,谭宁,等.蜂针合补肾化瘀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6例[J].中医药导报,2009,15(9):331
 
[3]唐金贤等.“蜂针”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理论研究[J].养蜂科技.1995,4:2-3
 
[4]薛莉.近5年脑梗死的针灸治疗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11,3(27):69-71
 
[5]裘叶忠.试论中风治血[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71一72
 
[6]骆守真,血瘀与中风内在关系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6(18):481-482
 
[7]雷一凡,丁荣,雷震甲.高血压与血液高粘滞综合征[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9,9(2):90一91
 
[8]梁伟雄等,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4):71-75
 
[9]徐彭.蜂毒活血化痪作用的实验观察[J].中草药.1996:542-544
 
[10]黄婉仪.蜂针阿是穴与远部取穴治疗痹证的临床对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6
 
[11]董正中.蜂针治疗痹症复诊与否的因素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6
 
[12]刘自元等.蜂毒有效成分分离及其抗血栓作用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6(18):381-383
 
[13]张新民,沈自尹,王文健,等.补肾、健脾、活血类中药复方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作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610-612.
 
[14]缪乔.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26-1967.
 
[15]彭代银.基于Rho/Rock通路研究桃红四物汤对产后病血瘀证大鼠活血祛瘀的作用机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6
 
[16]韩励兵等.蜂针治疗脑梗塞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32):43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YH0822)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李万瑶信箱了解更多
李万瑶教授
欢迎蜂疗行业专家、人士及蜂疗爱好者欲向李万瑶教授探讨、交流、学习蜂疗者 请联系
  • 信  箱:liwanyao@39fengliao.com
  • 助理专线:010-87667632
友情链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癌症救助网   |  中国蜂产品协会   |  阳光蜂慧   |  
京ICP备08101493号-7
Copyright © 2013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