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字解:全面讲解中医的“火”!(附君相二火解)
01
阴阳理论中的“火”概念
人类不但发现“火”是生产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物质之一,而且对其具有温热、烧灼、明亮、向上等特性及作用有了深刻认识,于是在气和阴阳理论的哲学背景下,认为火与水能充分体现哲学意义上的阳和阴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内经》作者总结这认识时指出:“水为阴,火为阳。”又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自此以后,在阴阳的哲学理论中,“火”常常是“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02
“火”指人体阳气的生理状态
在气和阴阳的哲学背景下建立“火”的概念的基础上,中医学将人体阳气的生理状态称之为火,又称为“少火”。这种观点在《内经》时代虽有所认识但却未见明确的文字表达,唐代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是最早用“火”指代人体阳气的记载。
明代倡温补理论以后,这一认识日益强化。用“火”的概念类比人体阳气的正常状态有三点思维背景:一是基于人们对概念抽象的原型“火”有温煦、给人以热量的原始认识和直接体验,二是根据气分阴阳和对事物属阳特性及作用的抽象,三是将人体阳气的正常状态与“火”的特性及作用进行类比。这种认识自《内经》以降逐渐强化,直至明代以后才完全确立,如张介宾所言:“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此阳气。”(《类经·卷二·阴阳类》)
在“火”即阳气的观点确立之后,各脏腑之阳虽然有其共同的特性和作用,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仅用一个“火”的概念概括所有脏腑之阳,于是明代医家借用《内经》六气概念中的“君火”“相火”概念,分别用以表达不同脏腑之阳。
张介宾率先以“君火”类比心阳,以“相火”类比肾中元阳(《类经·卷二十三·运气类》),李中梓紧承其后。由于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君火”指心阳是专一的。“相火”为何脏之阳?“相”相对于“君”而言,辅君之谓相,故除心之外其的他各脏之阳皆可曰“相火”,但中医理论中通常将肝胆之阳、肾阳、三焦之阳、心包之阳称为“相火”。临证中肝肾之阳应用最广,为了区别两者,于是又将肝藏之相火称为“雷火”,肾寓之相火为“龙火”,或曰命门之火。君火、相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温煦、推动作用,共同维系着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在体内的运行敷布,因为血等液态物质都具有“喜温而恶寒”及温则行、寒则滞(《素问·调经论》)的特性。
03
“火”指阳气失常的病理状态
“火”的概念既可概括生理状态的阳气,又可用以表达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阳气失常的病理状态,由此便发生了“火”概念的病理内涵。
“火”概念的病理内涵发生于《内经》,如“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后经刘完素的发挥,使“火”概念的病理内涵更加丰富,并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气有余便是火”的论点。
后世病理之“火”论述较多者有三:一为“壮火”,指阳气亢盛之实性病理,又称为实火、实热,并针对性地制定了苦寒清热泻火之法。临证常见的实火病理有心火上炎、肝火上炎、胃火炽盛,以及疮疡之火毒等。二为“相火”,指阴虚阴不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盛的虚性病理,又称为虚火、虚热。此论为朱震亨将运气理论中暑气为“相火”移植所倡,并制订了滋阴降火之法以治之,临证有“相火妄动”之病理。三为“阴火”,指因饮食劳倦而致脾所生之热,以及喜怒忧思过度所生之心火,此说为李杲所倡。秉持“扶阳抑阴”治法的“火神派”所论之“阴火”,既不属于李杲所论之“阴火”,也有别于滋阴降火法所治之“火”,而“扶阳”派所论“阴火”是指阴证所生之火,又称“假火”,本质是阳虚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下陷而引起的种种“肿痛火形”,常见的如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疮、口臭、头痛、颧红、目赤、耳鸣、脑鸣、内伤发热、皮肤包块红斑、足心发热如焚等都是“阴火”证极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可见,在气和阴阳理论的指导下,以生产生活常识中的“火”总结出了“火”有属阳的特征,以此为出发点,运用取象类比思维抽象出了“火”的医学概念。这一思维过程为:常识中“火”的概念→运用气和阴阳理论为哲学背景,总结出“火为阳”的结论→在“火为阳”前提下,类比人体阳气的正常状态为“火”(即“少火”),并分化出了“君火”“相火”等相关概念→阳气一旦失常,即为病理之“火”,由此分化出了“壮火”(实火)、“相火”(虚火)、“阴火”(指内生的火热,如饮食积聚、七情怫郁而致的火热。阴,内也。还有“扶阳抑阴学派”,以及“火神派”所说的虚阳外越、上浮、下陷,或者阴盛格阳于上之“戴阳”,或格阳于外之“假热”等病理状态,也成为“阴火”)概念。
附:君、相二火解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
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
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元之实义也)。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
如上下二火俱不足,则在上者,有反下趋之症,如心病移于小肠,肺病移于大肠是也;在下者,有反上腾之病,如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之类是也。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不与之上腾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即与之上腾者,此处便要留心。若上脱之机关已露,其脉浮空,气喘促,尚未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尚未与之俱腾也。若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亦与之俱腾矣。
病至此际,真欲脱也。凡见阴气上腾诸症,不必延至脱时,而始用回阳,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万不致酿成脱症之候矣。亦有阳气下趋而君火未与之下趋者,有阳气下趋而君火即与之下趋者,此际不可玩忽。若下脱之机关已具,其脉细微欲绝,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虽冷,尚觉未寒,二便之间,尚能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尚未与之俱趋也。
若四肢寒甚,二便利甚,不自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亦与之俱趋也,病至此际,真欲脱也。凡见阳气下趋诸症,不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盖从下而竭于上者,为脱阳(坎中之阳,天体也,故脱从上),从上而竭于下者,为脱阴(离中之阴,地体也,故脱从下)。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如独参汤是也。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如回阳饮是也。亦有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盛而阳即灭。阴欲脱者,不必补阳,阳旺而阴立消,此皆阴阳之变也。学者务要细心体会,便得一元分合之义矣。
【阐释】《素问》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说,后世另立许多名目,各有解说,亦互有异同。郑氏谓君火属心,居上统阳,阳重阴轻,是凡火,是用;相火指肾中真阳,居下统阴,阴重阳轻,是真火,是体。即由于这君相二火上下升降,统一身之阴阳气血,始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任何一火不足,或二火俱不足,都能发生疾病,而其中最关紧要的,则是真火与阴气上腾及君火与阳气下趋的辨别。只要见阴气上腾症状,即须早用回阳;只要见阳气下趋症状,即须早用逆挽益气,始可免脱症之祸。一般阳欲脱者,宜用独参汤之类补阴以留之;阴欲脱者,宜用回阳饮之类补阳以挽之(关于独参汤与回阳饮,卷三有详说)。
至于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欲脱者,不必补阳,是防阴盛灭阳,阳盛消阴的变局,这是必须细心体会的。程杏轩《医述》引《寓意草》谓:“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以百年有常。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但治分新久,药贵引用。新病者阴阳相乖,补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阴阳渐入,扶元养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其阳;
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其阴。”可供临症参考。各书所论虚火、实火、少火、壮火、阴火、阳火等等,多与这君火、相火的含义不尽相同。程钟龄《医学心悟》本内因、外因以论虚火、实火,而各出四种治法:“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贼可驱而不可留;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子可养而不可害。”驱贼火四法:一曰升散,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二曰清凉,如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三曰攻下,如承气汤之类是也;四曰制驭,如地黄汤之类是也。养子火四法:一曰达郁,如逍遥散之类是也;二曰清滋,如六味地黄汤之类是也;三曰温养,如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四曰导引,如八味汤之类是也。均可供临证参考
坎卦解
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
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
为引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阐释】八卦坎为水,是一阳居于二阴之中;离为火,是一阴藏于二阳之内。古谓“天地生万物,水火最为先”,“五行各具形质,而水火最为轻清”,即是此义。就水火而言,水又在火先。故《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也”,道书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万物之准也……万物之本原也。”这种万物本原为水说,当比五行、八卦说还要早。
坎卦诗“天施地润水才通”,即是说有了天地才有水,这天地水三气上中下相通,实只一气,
所以说是一气含三,有水而后万物生化无穷,即是全诗大义。坎水在人身虽属阴血,但中有真阳,为人立命的真种子。各家医书有相火、命门火、龙雷火、无根火、阴火、虚火种种名称,内容虽彼此不尽相同,但大多指这肾中真阳,与君火属心有别。这真阳如发而为病,多属虚火上冲。
郑氏特别指出这等病人多喜饮热汤,而全不受冷物,明是水盛逼阳于上,用药自当扶阳抑阴。一般医生反以滋阴降火之法治之,实等于雪地加霜,鲜不误人。又指出一般人认桂、附为引火归源之非是,而系借二物火热刚烈之性,以补坎离中之阳,而消灭僭上之阴气,使上下无偏盛,疾病自然痊愈,这两点都是值得重视的。最末几句,谓滋阴降火,杀人无数,措辞未免过激。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者,为现今医学所称之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虽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如六神丸、喉炎丸等,而病终不愈。笔者常用扶阳抑阴,如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每获良效。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阴阳理论中的“火”概念
人类不但发现“火”是生产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物质之一,而且对其具有温热、烧灼、明亮、向上等特性及作用有了深刻认识,于是在气和阴阳理论的哲学背景下,认为火与水能充分体现哲学意义上的阳和阴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内经》作者总结这认识时指出:“水为阴,火为阳。”又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自此以后,在阴阳的哲学理论中,“火”常常是“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02
“火”指人体阳气的生理状态
在气和阴阳的哲学背景下建立“火”的概念的基础上,中医学将人体阳气的生理状态称之为火,又称为“少火”。这种观点在《内经》时代虽有所认识但却未见明确的文字表达,唐代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是最早用“火”指代人体阳气的记载。
明代倡温补理论以后,这一认识日益强化。用“火”的概念类比人体阳气的正常状态有三点思维背景:一是基于人们对概念抽象的原型“火”有温煦、给人以热量的原始认识和直接体验,二是根据气分阴阳和对事物属阳特性及作用的抽象,三是将人体阳气的正常状态与“火”的特性及作用进行类比。这种认识自《内经》以降逐渐强化,直至明代以后才完全确立,如张介宾所言:“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此阳气。”(《类经·卷二·阴阳类》)
在“火”即阳气的观点确立之后,各脏腑之阳虽然有其共同的特性和作用,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仅用一个“火”的概念概括所有脏腑之阳,于是明代医家借用《内经》六气概念中的“君火”“相火”概念,分别用以表达不同脏腑之阳。
张介宾率先以“君火”类比心阳,以“相火”类比肾中元阳(《类经·卷二十三·运气类》),李中梓紧承其后。由于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君火”指心阳是专一的。“相火”为何脏之阳?“相”相对于“君”而言,辅君之谓相,故除心之外其的他各脏之阳皆可曰“相火”,但中医理论中通常将肝胆之阳、肾阳、三焦之阳、心包之阳称为“相火”。临证中肝肾之阳应用最广,为了区别两者,于是又将肝藏之相火称为“雷火”,肾寓之相火为“龙火”,或曰命门之火。君火、相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温煦、推动作用,共同维系着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在体内的运行敷布,因为血等液态物质都具有“喜温而恶寒”及温则行、寒则滞(《素问·调经论》)的特性。
03
“火”指阳气失常的病理状态
“火”的概念既可概括生理状态的阳气,又可用以表达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阳气失常的病理状态,由此便发生了“火”概念的病理内涵。
“火”概念的病理内涵发生于《内经》,如“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后经刘完素的发挥,使“火”概念的病理内涵更加丰富,并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气有余便是火”的论点。
后世病理之“火”论述较多者有三:一为“壮火”,指阳气亢盛之实性病理,又称为实火、实热,并针对性地制定了苦寒清热泻火之法。临证常见的实火病理有心火上炎、肝火上炎、胃火炽盛,以及疮疡之火毒等。二为“相火”,指阴虚阴不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盛的虚性病理,又称为虚火、虚热。此论为朱震亨将运气理论中暑气为“相火”移植所倡,并制订了滋阴降火之法以治之,临证有“相火妄动”之病理。三为“阴火”,指因饮食劳倦而致脾所生之热,以及喜怒忧思过度所生之心火,此说为李杲所倡。秉持“扶阳抑阴”治法的“火神派”所论之“阴火”,既不属于李杲所论之“阴火”,也有别于滋阴降火法所治之“火”,而“扶阳”派所论“阴火”是指阴证所生之火,又称“假火”,本质是阳虚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下陷而引起的种种“肿痛火形”,常见的如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疮、口臭、头痛、颧红、目赤、耳鸣、脑鸣、内伤发热、皮肤包块红斑、足心发热如焚等都是“阴火”证极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可见,在气和阴阳理论的指导下,以生产生活常识中的“火”总结出了“火”有属阳的特征,以此为出发点,运用取象类比思维抽象出了“火”的医学概念。这一思维过程为:常识中“火”的概念→运用气和阴阳理论为哲学背景,总结出“火为阳”的结论→在“火为阳”前提下,类比人体阳气的正常状态为“火”(即“少火”),并分化出了“君火”“相火”等相关概念→阳气一旦失常,即为病理之“火”,由此分化出了“壮火”(实火)、“相火”(虚火)、“阴火”(指内生的火热,如饮食积聚、七情怫郁而致的火热。阴,内也。还有“扶阳抑阴学派”,以及“火神派”所说的虚阳外越、上浮、下陷,或者阴盛格阳于上之“戴阳”,或格阳于外之“假热”等病理状态,也成为“阴火”)概念。
附:君、相二火解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
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
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元之实义也)。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
如上下二火俱不足,则在上者,有反下趋之症,如心病移于小肠,肺病移于大肠是也;在下者,有反上腾之病,如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之类是也。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不与之上腾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即与之上腾者,此处便要留心。若上脱之机关已露,其脉浮空,气喘促,尚未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尚未与之俱腾也。若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亦与之俱腾矣。
病至此际,真欲脱也。凡见阴气上腾诸症,不必延至脱时,而始用回阳,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万不致酿成脱症之候矣。亦有阳气下趋而君火未与之下趋者,有阳气下趋而君火即与之下趋者,此际不可玩忽。若下脱之机关已具,其脉细微欲绝,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虽冷,尚觉未寒,二便之间,尚能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尚未与之俱趋也。
若四肢寒甚,二便利甚,不自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亦与之俱趋也,病至此际,真欲脱也。凡见阳气下趋诸症,不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盖从下而竭于上者,为脱阳(坎中之阳,天体也,故脱从上),从上而竭于下者,为脱阴(离中之阴,地体也,故脱从下)。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如独参汤是也。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如回阳饮是也。亦有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盛而阳即灭。阴欲脱者,不必补阳,阳旺而阴立消,此皆阴阳之变也。学者务要细心体会,便得一元分合之义矣。
【阐释】《素问》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说,后世另立许多名目,各有解说,亦互有异同。郑氏谓君火属心,居上统阳,阳重阴轻,是凡火,是用;相火指肾中真阳,居下统阴,阴重阳轻,是真火,是体。即由于这君相二火上下升降,统一身之阴阳气血,始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任何一火不足,或二火俱不足,都能发生疾病,而其中最关紧要的,则是真火与阴气上腾及君火与阳气下趋的辨别。只要见阴气上腾症状,即须早用回阳;只要见阳气下趋症状,即须早用逆挽益气,始可免脱症之祸。一般阳欲脱者,宜用独参汤之类补阴以留之;阴欲脱者,宜用回阳饮之类补阳以挽之(关于独参汤与回阳饮,卷三有详说)。
至于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欲脱者,不必补阳,是防阴盛灭阳,阳盛消阴的变局,这是必须细心体会的。程杏轩《医述》引《寓意草》谓:“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以百年有常。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但治分新久,药贵引用。新病者阴阳相乖,补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阴阳渐入,扶元养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其阳;
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其阴。”可供临症参考。各书所论虚火、实火、少火、壮火、阴火、阳火等等,多与这君火、相火的含义不尽相同。程钟龄《医学心悟》本内因、外因以论虚火、实火,而各出四种治法:“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贼可驱而不可留;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子可养而不可害。”驱贼火四法:一曰升散,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二曰清凉,如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三曰攻下,如承气汤之类是也;四曰制驭,如地黄汤之类是也。养子火四法:一曰达郁,如逍遥散之类是也;二曰清滋,如六味地黄汤之类是也;三曰温养,如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四曰导引,如八味汤之类是也。均可供临证参考
坎卦解
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
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
为引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阐释】八卦坎为水,是一阳居于二阴之中;离为火,是一阴藏于二阳之内。古谓“天地生万物,水火最为先”,“五行各具形质,而水火最为轻清”,即是此义。就水火而言,水又在火先。故《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也”,道书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万物之准也……万物之本原也。”这种万物本原为水说,当比五行、八卦说还要早。
坎卦诗“天施地润水才通”,即是说有了天地才有水,这天地水三气上中下相通,实只一气,
所以说是一气含三,有水而后万物生化无穷,即是全诗大义。坎水在人身虽属阴血,但中有真阳,为人立命的真种子。各家医书有相火、命门火、龙雷火、无根火、阴火、虚火种种名称,内容虽彼此不尽相同,但大多指这肾中真阳,与君火属心有别。这真阳如发而为病,多属虚火上冲。
郑氏特别指出这等病人多喜饮热汤,而全不受冷物,明是水盛逼阳于上,用药自当扶阳抑阴。一般医生反以滋阴降火之法治之,实等于雪地加霜,鲜不误人。又指出一般人认桂、附为引火归源之非是,而系借二物火热刚烈之性,以补坎离中之阳,而消灭僭上之阴气,使上下无偏盛,疾病自然痊愈,这两点都是值得重视的。最末几句,谓滋阴降火,杀人无数,措辞未免过激。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者,为现今医学所称之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虽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如六神丸、喉炎丸等,而病终不愈。笔者常用扶阳抑阴,如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每获良效。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 ( 编辑:liwanyao)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