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门诊故事 >

髀,本身没啥好神秘的

2024年08月09日 已有 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髀”的首次露面是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这一条,以后常在《素问》的后半部出现,在《灵枢》里也有数篇出现。
    

 
“髀”字的组成是左骨右卑,单如果只从名字上来看,一定会以为这指的是很不起眼的一块骨头呢!“卑”字的原义是指地势低洼的方位,在后世就引申为地位的低下,“卑职”一称的源初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只是望文生意的话,那就和实际所指大相径庭了:因为,髀还有一个小名儿,叫大腿骨,或者准确点说,大腿骨的近端连带骨盆髋臼的那一系列的区域,都叫作髀的。

  

   
严格地来讲,髀和大腿骨是两回事,可参见上图:蓝色的区域是大腿骨,黄色的区域是髀。
     
髀,本身没啥好神秘的。
     
所以,下面我讲一讲,这圪垯为嘛起了这么个名儿呐?
     
要是在字典里查“髀”这个字的含义,一准能把人造蒙圈喽,不信你就查去。
     
要说“髀”啊,这一细捯饬,还得从汉服说起……
     
说,汉服里面,有一类叫做——深衣。
     
啥叫“深衣”,请参考一下图:

   
  
当然,我们外行人来看,不但不热闹,本就平淡无奇嘛,弄一大花床单一披,也差不多就这个感觉吧。
     
然而,只消看看下文,就可以感受到:真不能跟古人论讲究,古人讲究起来,是他们都害怕的。
文曰: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
     
这是《礼记》里面的一篇,名字就叫做《深衣》。《礼记》是五经之一,他的学术地位,这里就不用多说了吧。你看,光做件衣服,还整出个子午卯酉来——要定个制度——和“规、矩、绳、权、衡”来相对应。至于高低是怎么对应的,大家去问裁缝吧,我负责说骨头这一块儿!
     
恰恰在《深衣》里,出现了一个骨名,就是“髀”了。
     
所谓“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说的是,作深衣的腰带,不能太靠下,靠下不能遮住髀了;也不能太靠上,靠上不能遮掩住肋。腰带最适合的位置,就在髀和肋骨之间没有骨头的那一轱辘算。

那么,有意思的来了


正骨心法要旨·骨度&四肢图(部分)

在《正骨心法要旨》的骨度全图中,“髀”和“髀枢”只出现于正面图中,在侧面的四肢图中标注出了“髀枢”。对比稍晚一些《伤科补要》,其中的增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了“髀”和“髀枢”的位置。



伤科补要·骨度&人身穴图(部分)

“髀枢”一词在《内经》中即已出现。“枢”在《内经》里面最著名的当属六经中的“关阖枢”理论(也有叫作“开阖枢”的),这一思想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里仍有延用。而“枢”在骨相关的内容里明确出现的,就非“髀枢”莫属了。

用髋关节来理解“髀枢”,虽然说二者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但是也算是相比之下较为直观、贴切的了。从这个角度理解,在身体的前方、后方和侧面,都是能够触摸到髀枢的,我认为,这应该就是《伤科补要》中的配图要表达出来的意思。

那么,更有意思的来了


伤科汇纂·人身正、背面部位图  

在《伤科补要》刊出之后没多久,《伤科汇纂》也相继成编。
     
《伤科汇纂》图注中的『人身正面部位图』中髀枢的位置标注的是“脾枢”二字,『人身正面部位图』中髀的位置标注的是“脾”字,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其实,也算是无独有偶,《伤科补要·周身名位骨度注释》中有一句记载曰:“其(楗)骨面名曰髋,挟髋之臼名曰机,又名脾枢,外接股之髀骨也”。
 
怎么样,是不是有种“何处不相逢”的感觉呢?

     
在中医的人体结构用字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名字的部首代表类别的区分,而偏旁用于指示部位,比如“脉”字的演化,从最初的“衇”到“脈”,再到现在的写法,这里面反映了一个概念的变迁;而“胻”与“?”(参见 ?者行也),则是指代同一肢体节段的肉体和骨体的不同。
     



这是一个总体的原则,实际的例子不是很多见,但是一旦遇到了,就可以用来做作分析。就比如“髀”和“脾”,出现在《伤科补要》中的“脾枢”和《伤科汇纂》图注里面的“脾”和“脾枢”,绝对不是写错字那么简单。
     
因为“脾”字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用来命名五藏之一的脾藏了,所以在髀骨的部位写“脾”的用意,其实是在指示这个部位——包含骨和肉——对复合组织的强调。而实际上骨体的“髀”和五藏的“脾”,在最初投放使用的时候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联系呢?我想这是可以做进一步的追溯和探讨的……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 ( 编辑:liwanyao)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阳光蜂慧   |  癌症救助网   |  世界蜂疗大会   |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京ICP备08101493号-7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479号
Copyright © 2013-现在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