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专家——王迈教授
王迈教授获评2009年中国当代徐霞客:徒步走黄河。单人骑车数万里,从漠河到三亚、穿越大戈壁。登珠峰、把第一面红旗插到北极点。游澳洲、欧洲、美洲、非洲。
王迈,教授、探险家、画家、书法家、曾任人民日报新闻战线高级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文化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曾任《赤字》杂志社总编审(高级记者)、中国法制监督网副总编、香港经济报副总编、北京人文大学 客座教授等。
王迈:尽管我不是蜂疗行业内部人士。但是由于从事媒体多年,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医学都很关注。蜂疗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块瑰宝,确实应该大力弘扬和积极推广。
《本期嘉宾采访主题》
2014年7月6日, “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成立仪式暨“39蜂疗网”开通仪式,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蜂疗专家、学者、蜂疗人及企业家代表共计百余人参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知名书画家王迈先生参会,并在现场赠送给39蜂疗网和“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一份珍贵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上写的是24个字:“传承蜂疗技艺、荟萃蜂疗精英、推广蜂业品牌、促进蜂疗发展”;而另一份绘画作品格外引人瞩目,画的是习近平主席的画像。王迈老师作为一名喜欢探险的资深记者,曾被成为“当代的徐霞客”,他是怎样结缘蜂疗的?他又为何要送这样珍贵的作品给“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和39蜂疗网呢?
记 者:王老师,我们的采访从您的书法谈起,你怎么考虑到要送39蜂疗网和“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一幅书法作品的呢?你又是怎么想到要写那24个字的?
王 迈:书法,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我之所以想以书法的形式,在“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成立和39蜂疗网开通的场合留下一份记忆,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中医蜂疗,在我理解中,属于一种传统医学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之一,所以我用书法来表达我对“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的成立和39蜂疗网的开通的祝贺,我觉得是最贴合的。另外,当我获知39蜂疗网和爱心联盟的宗旨这24个字后,我觉得它语言精简却含义深远,所以我就以这24个字作为我的书法内容,也就是“传承蜂疗技艺、荟萃蜂疗精英、推广蜂业品牌、促进蜂疗发展”。
记 者:您的书法苍劲有力,力透纸背,张扬着一种硬朗、执着和不服输的韧劲,大家都说字如其人,现实中的您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王 迈:呵呵,现实中的我,可能差不多吧。我是个既喜动,又喜静的人。静的时候我能静下心来,创作书法可以一天不出门;动的时候我可以满世界跑,越是惊险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我越喜欢去。当然,如果一个人喜欢满世界地去探险,那是需要有冒险精神的,而且,在途中会发生无数不可预料的危险,会非常艰难,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的精神,没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儿,那是做不到的。其实,不光是探险,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别的不说,就说你们39蜂疗网,说你们蜂疗。要想把中医蜂疗的这个传统医学精华传承好、发展好,肯定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扰,如果没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没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同样也很难完成。
记 者:您说到探险,我知道您被称为“当代的徐霞客”,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什么地方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王 迈:去过的地方多了。我从1982年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作为记者,我当然要将我的探险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我给自己的行动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十年来,我总共发表各种报告文学几百万字,图片上千,到各地后作报告数百场。我的探险活动,主要是6次:
第一个是1982年的独步黄河行。当时我还在人民日报科教部当实习记者,我实现了走徐霞客路的第一步,随同我国地质学家杨联康徒步考察黄河。我们喝黄河水,睡黄河边。考察结束,我在多家媒体发表了报告文学《黄河的儿子》。
第二个是1990年8月份开始的单骑万里行。我从黑龙江漠河单骑行程两万里,穿越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过差不多两年时间,在1992年夏天,我到达了海南三亚。这个过程中,我发表文章百余篇,近二十万字,发照片几百幅,作报告几十场。我比较自豪的是,我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单骑自行车万里采访的记者。
第三个是1995年的冰雪北极行。1995年,当我得知中国要组织首次到北极科考探险后,当时现任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也加入了,知道这个消息后,我立刻联系参与。在寒冬,我通过了在松花江冰上五昼夜极限死亡训练。一些年轻记者被淘汰了。我49岁,作为年龄最大的记者脱颖而出,取得了探险资格。在北极的日日夜夜,我每天将上千字的文稿传到家中,我爱人孙丽杰然后向国内十几个媒体发稿。前后发表了近5万字,近百张照片,详尽地向全国读者介绍了世界各国北极探险的历史,中国科考队探险的成果。从海洋学、大气学、生物学、物探学、冰雪学、遥感大地测量等多方面介绍了中国首次北极探险队的科考经过和成就。1995年5月6日,登上北极点后,返回时,小飞机内高空缺氧,我手脚似冰,头痛欲裂,我咬牙写下了《“红旗插上北极点》长篇报告文学。飞机降落后,我又熬战一夜,写了七千字的长文,黎明发回北京。此文众多媒体纷纷转载。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个是1996年的珠峰生死行。1996年8月18日16点,我们到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当时我完成了两篇万言通讯,《珠峰生死行》、《雪域丹心》,文被多家媒体抢载。
第五个是1996年的大漠戈壁行。1996年10月23日,珠峰之行一个月后,我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发,开始了穿越戈壁。在国门留影后,一个人、一辆单车、一顶帐篷、一个睡袋、一个水壶、一架相机、一个手机,我开始了我人生第五次探险、穿越、采访。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我发表近20篇文章,几万字报道,几十幅照片,作了多场报告。
第六个是2008年的太行行。2008年,我又开始了进行对太行山的考察。我晓行夜宿,登高远眺,经认真探访,查阅资料,我完成了研究介绍太行近10万字的《太行今日行》书稿。把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八百里太行山作为一体探访与研究的机构与个人,至今还不多。
当然现在老了,走不动了。但这些探险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记 者:说到您的探险,感觉到您一下子就激情澎湃,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我知道,探险是很危险的,您有没有害怕过?
王 迈:害怕倒没有,但危险确实是危险。我每次出行前大都要写好遗嘱,尤其是1995年冰雪北极行那次,但是幸好每次都能顺利圆满。现在想来,那些日子充满了挑战、充满里艰辛,但是也领略到了美得让您无法想象的大自然的震撼。
记 者:徒步呀,探险呀,需要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同时需要有一副健壮的体魄,需要不同于一般的体能素质。您是怎么去锻造你的体质的?
王 迈:生命在于运动,我从小就喜欢运动。记得初中上的是北京24中学时,我每天早天不亮,登三轮的父亲就叫醒我,吃碗热乎乎的烩窝头。我到学校时还没开校门,寒风中太冷,我就从学校所在的外交部大街跑到大华电影院,再到东堂子胡同,再到南小街,又跑回校门口,一圈就是几千米。如果校门还没开,我又接着跑下去。日复一日,我整整跑了3年。
高中就读清华附中时,校运会上,我一下子就显示出长跑的才能,冲刺时,我曾把亚军甩下几十米,后来我就当上了学校长跑队的队长,我一直保持着1500米的学校纪录。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每周末,我都从清华园跑到北京站,要一路追公交车跑35华里。每年春节都要参加环城赛跑。
1965年,我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我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校长跑队长。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仍坚持天天跑上1万米。在寒风砭骨、滴水成冰的冬日,我每天跑到运河边,将刚刚封上的薄冰踩开,跳进去冬泳,入水开始像万针扎身,游后像火焰灼烤,之后再到麦田的抽水机旁用冰凉的水从头浇到脚。回到宿舍,同学们刚刚起床。
“周游神州大地”早就是我的梦想,可以说,我的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地为我后来的探险作着充分准备。
记 者:我们再把话说回来,您怎么关注到蜂疗这件事儿的呢?
王 迈:关于这个话题,还得说我的探险。我年轻时喜欢探险,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祖国的很多名胜古迹,对历史文化我一直很感兴趣。现在年纪大了,我今年都68岁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走不动了,我就静下来了,我又静不住,除了书法之外,就是研究一下传统文化,后来了解到蜂疗,我这个人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就进行了点研究,发现这个东西很好。刚好这次“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成立,39蜂疗网开通,有个朋友跟我说过这个事儿,我就说我也想来看看。后来39蜂疗网的负责人就跟我联系了。这样,我就到这里来了。
记 者: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分吧。我还注意到,您这次还送了一份礼物,是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您为什么想到要把这个作品送给“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和“39蜂疗网”作纪念?
王 迈:这幅习近平主席的画像,我创作了多幅,曾被多位国家级和省部级领导人收藏,如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山西省长李小鹏等。这次呢,我把它带来,想表达一种意思,就是激励一下大家。因为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一些构想和宏伟蓝图。而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老百姓生活得幸福美满,这就包括要身体健康,你们做的事业我理解其实就是一个健康的事业。实现中国梦,需要穿越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既要弘扬传统精华,又要创新发展。这些,我都觉得很贴合,所以就将这幅画作带来了。
记 者:谢谢您在百忙当中接受采访。谢谢!
王 迈:不客气,也祝39蜂疗网越办越好!祝“中华蜂疗人爱心联盟”越办越好!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39fluser)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