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李万瑶教授蜂针学术思想探析

2024年05月31日 已有 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谢嘉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笔者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曾有幸成为李万瑶教授的研究生,在李万瑶导师的熏陶下,毕业后也从事蜂针治疗,热爱蜂疗,能使许多患者受益而欣慰。李万瑶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在传承和发扬蜂针疗法医术作出了很大贡献。笔者在既往的跟师过程中获益颇多,现将李教授诊疗思辨和蜂针疗法特点总结如下。

一、遵循中医基础理论

蜂针疗法是中医传统针灸疗法的一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针”、“药”、“灸”三者结合为一体的优秀针刺疗法[1]。采用蜜蜂的尾针,刺入人体经络穴位,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民间养蜂人蜂针治疗疾病大多仅以患处为螫刺点,以痛为输虽是取穴的一种方法,但只能起到急则治其标的作用。李万瑶教授认为,蜂针疗法源于中医,虽然有标本兼治的作用,但蜂针疗法也要遵循中医理论,必须要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提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遵循理、法、方、穴的治疗原则,做到标本兼治。李教授蜂针治疗处方原则是局部选穴、远道选穴、辨证选穴、辨时选穴等相结合。

二、辨证、辨病与经络辨证相结合

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临证十分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他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脏腑阴阳失调而引起,故辨证论治必须以“阴阳”为主导,从整体观出发,并将辨证、辨病与经络辨证相结合,以达到疏通经气,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脏腑与经穴关联,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输穴与脏腑同属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在经络辨证方面,李教授善于根据经络病候的特点、络属关系和循行分布的部位,及经络皮部的使用,通过审证分经而确定病位,尤其是与其相关联的病损脏腑。

三、选用中华蜜蜂

我国的传统养蜂业主要有意大利蜂和中华蜜蜂。在临床上,李教授主张采用中华蜜蜂作为蜂针疗法的治疗蜂种,因其毒液不含有麻痹神经的成分,危险性相对意大利蜂较小,且李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蜂针疗法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可防可治的。另外,进行治疗的蜜蜂应选择蜂箱门口的守卫蜂或内勤蜂,或正要出门采蜜的工蜂,且老蜂尤佳,蜂毒成分较新蜂恒定,蜂毒液质量高。

四、注意不良反应的控制

蜂针疗法与传统针灸疗法相比,会有不良与过敏反应的发生。临床上常见的蜂针不良和过敏反应主要有针时的表皮疼痛,针后的瘙痒、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等,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则属于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2]。

蜂针刺激造成的表皮疼痛主要是由于蜂刺针的机械刺激和蜂毒中的化学物质刺激。这种疼痛持续时间约一分钟左右,性质为针刺、刀割样,疼痛程度因个体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别。为了尽可能减轻施针时的表皮疼痛,李教授在蜂针治疗时,主张避开神经敏感部位,如指(趾)腹及指(趾)尖、足心与掌心等,通过揣穴及谈话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同时采取蜂针垂直点刺局部的方法,迅速刺入后立即挤毒囊拔出蜂刺,再通过轻拍、循捏或提捏蜂针部位周围皮肤的手法以减轻疼痛。对疼痛明显者,李教授用散刺、拔针刺、冷冻刺等无痛蜂刺法,或加强循捏或提捏法的频率和力量。据笔者观察,通过这种减轻刺激的手法,蜂针治疗所引起的疼痛得以缓解,患者对蜂针治疗恐惧减少,乐于接受。
而对于蜂针所引起的瘙痒,李教授的经验有:①用热水淋浴瘙痒部位,使能够忍受的热量又不酌伤为度;②用“风油精”外涂蜂针治疗部位,此法虽有一定作用,但止痒不完全;③内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氯雷他啶、咪唑斯汀等,这类药物可竞争组胺H2受体,还能抗炎镇静,瘙痒严重时可以选用;④还可选用中草药及皮质激素类药,如芭蕉梗汁、青苔、皮炎平、皮炎康霜外涂,或口服强的松等激素类药。⑤冷刺激及经皮电子神经刺激疗法也有临床报道,可作为备选方案;⑥尚可指导患者尽量保持心情愉快,转移注意力,防止精神因素加重瘙痒,饮食清淡,同时配合音乐疗法、睡眠疗法和中药治疗等,也可收到一定的止痒效果。

蜂针刺激后引起机体发热,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超敏反应所致。蜂针后腋温不超过 38.5℃,且无明显局部及全身症状时可不用服用药物,仅物理降温则可,如用冰袋敷额部、腋部和腹股沟等;应多饮温蜜水,此时还宜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如腋温达 38.5℃以上,或腋温虽未达 38.5℃,但伴有明显局部或全身症状者,可服用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百服宁、芬必得等,再加上述物理治疗效果更佳。另外严重者也可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如强的松、扑尔敏、克敏、开瑞坦等。配以发汗解表的中药趁热服下,服后盖被安卧,以助发汗;高热无汗者不可用冷敷,以防腠理闭塞,同时配合针刺泄热,可取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等穴,只针不灸,用泻法;或采用放血疗法,取少商、商阳、大椎等穴,在大椎穴刺破后加拔罐,可增大出血量。如腋温超过 39.5℃时,用上述法2-3小时无效的,应迅速送往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五、治疗前必“试针”

正因为蜂针治疗具有其特殊性,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为此,李教授在临床上特别重视蜂针治疗前的试针过程,这样可根据患者是否对蜂针过敏来区别对待或改用它法治疗。故此所论述的试针并非仅仅指第一次蜂针治疗,对间隔很久未接受蜂针治疗者,也要进行试针,以防过敏。

蜂针的试针部位应有别于注射青霉素针的皮试,因为蜂针治疗后少数人会出现高度肿胀,李教授主张采用肢体伸侧或肌肉丰厚部位及穴位来进行试针。以肢体伸侧为好,以阳部为佳,以肌肉丰厚部位为优。因为肌肉丰厚处,局部肿胀时,不易觉察,易被患者接受。其次用伸侧试针,从四肢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程度来看,肢体的伸侧面反应比在屈侧面治疗影响小。即使是肿胀,也不至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如用屈侧,肿胀甚时,可影响指、腕等活动部位导致生活与工作不便[3]。

蜂针治疗试针穴位多采用肾俞、志室、外关、曲池、手三里、大椎、足三里、血海等,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背部,肢体伸侧,肌肉丰厚处,与试针部位原则相适应,李教授总结的这个试针方法在临床上疗效明显且安全可靠。

六、循序渐进,平稳度过过敏期

蜂针治疗的过敏期一般在10次以内(每周3次治疗),从而影响治疗。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李教授总结出几种循序渐进,平稳度过过敏期的方法。①对于轻度过敏能耐受者,从第1针始,每治疗3 - 5次,视患者耐受情况加1 - 2针,逐渐增至能控制患者病情为止,最多可达40 - 50针。②对于局部肿胀、淋巴结肿大、发热明显者,可采用散刺法、点刺法、挤毒囊法、减毒刺法。散刺法即在患者身上找与疾病相关的喻穴,蜂针刺人后立即挟持蜂针刺入另一穴位,一般可刺2 - 5穴。点刺法与散刺法相似,只是蜂针刺人后停留1-3秒立即拔出;挤毒囊法即蜂针刺人后立即用镊子挤压毒囊并迅速拔出;减毒刺法就是先将蜂针在其他物品上刺入,停留1 - 3秒后拔出然后迅速刺人需要针刺的部位。视患者耐受情况增加蜂针数量,局部过敏反应由轻到重依次为减毒法、点刺法、挤毒囊法、散刺法。通过上述治法,使患者度过过敏期后可按常规治疗。

七、“个体化”蜂针量

李教授认为,蜂针的治疗量和时间应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

民间蜂疗事故的发生多与治疗的不规范化有关。常见原因为蜂针量太大,患者普遍认为螫刺越多效果会越好,然而人体的耐受性有一定的限度,蜂量过大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超过机体的解毒能力就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所以蜂针疗法的蜂针量并不是越多疗效越好,疗效与蜂针量并不呈正比关系,每个机体有个体的差异。李教授认为蜂针疗法一般病宜采用隔天治疗,这样既能保证疗效,又可降低蜂针后的过敏反应。待疾病稳定期后,治疗可间隔1一2周,逐渐延长蜂针间隔时间,最长者可达1月。蜂针数量视病情而定,一般维持在每人每次10针左右。若间隔时间超过1月以上,再次接受蜂针疗法者,应又从小量蜂针量开始,但可以迅速增加蜂针数量。对于特殊病人,可以采用一天2次的蜂针法,如严重的风湿病,癌证病人,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用蜂量宜大,但如将穴位选好,50针以内也就足够了。经笔者观察,蜂针疗效确切,只要采用此法有效,又能坚持治疗者,大多能控制病情,未见有加重或复发者

八、做好患者心理工作

由于蜂针治疗具有表皮痛及初期过敏反应的不足之处,李教授在蜂针治疗前反复向患者说明蜂针的疗效及副反应,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蜂针治疗后的表皮疼痛,经她事先说明及治疗中采取手法减轻疼痛,多数患者有心理承受能力并能够接受蜂针疗法。在出现过敏反应的期间,嘱患者理解某些不适感是由于蜂针治疗所致,克服恐惧心理。一般来说,从蜂针初期试针对蜂针疗法反应敏感者,无论以后针刺任何部位都可使机体有所反应。临床上常见个别高敏感体质者,蜂针治疗后局部肿胀较剧烈,对于此类患者,大多有蜂毒接触史,李教授则耐心向患者解释,并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避免产生严重副反应。为保护医生的权利,如此针法虽然安全,往往还是要病人签知情同意书。

九、严格掌握禁忌症

李教授认为蜂针对免疫性疾病和痛症效果较好,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治疗的病症范围涉及较广,但应了解蜂针的禁忌症,并明确指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蜂针。心肺功能衰竭者、严重过敏反应患者、体虚难以接受者、有高血压危象者、因蜂针致淋巴结持续肿大、疼痛,蜂针处减量或停针也难以消肿者、严重肾功能衰竭者等应禁用,妇女月经期经量很多者、孕妇、手术后慎用。蜂针是以毒攻毒治疗法,蜂毒成分极为复杂,可通过血液与淋巴液吸收,蜂毒注入人体后,肾脏做为代谢器官,如果肾功能不全,对肾脏损害不言而喻。

十、小结

蜂针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但蜂针过敏也不是鲜有的,作为蜂疗工作者,既要安全使用好我们的蜂疗工具,又要做到安全、有效地发挥蜂疗的最大作用。笔者在此试将李万瑶教授多年蜂针的学术思想总结,为以后同道们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长琼,李然,李万瑶.浅谈蜂针疗法的几大误区[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4):79- 80
[2] 李万瑶,赵斌斌,杞锦政.蜂针不良反应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蜂业,2010,61(12):37- 39.
[3] 涂成文.李万瑶教授应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10):18- 19.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syg0329)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阳光蜂慧   |  癌症救助网   |  世界蜂疗大会   |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京ICP备08101493号-7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479号
Copyright © 2013-现在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