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蜂针经穴散刺法与直刺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ESR与RF的影响

2024年05月31日 已有 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段晓荣1 廖雪2  李彩莲2
(1.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云南昆明 650500  2.云南中医学院推拿康针灸复学院研究生,云南昆明 650500)

类风湿性关节炎[1](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关节炎症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多呈对称性发作,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病变呈持续性、反复发作过程。我国RA的患病率在0.32%-0.36%左右[2]。蜂针操作手法较多,且操作手法欠规范,现代研究表明[3-5]:蜂针能有效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沉(ESR)和类风湿因子(RF),但是不同的蜂针刺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ESR与RF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蜂针经穴散刺法与直刺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ESR与RF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自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72例患者。严格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蜂针经穴散刺法)和对照组(采用蜂针经穴直刺法),各3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ESR、R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例数    性 别    年龄(岁)    病程(年)    ESR    RF
    男 女    平均(±S)     平均(±S)     平均(±S)     平均(±S)
观察组    36    15 21    51.42±5.93      4.61±1.75    75.69±13.29    94.81±9.10
对照组    36    13 23    51.50±6.11      4.69±1.91    73.50±13.94    92.72±8.93
检验统计量
(t/2)
P值    
0.234
0.629    
-0.059
0.953    
-0.193
0.847    
0.683
0.497    
0.980
0.330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公布的《RA诊断修订标准(七条)》[6],符合以下7项中4项或以上者:
①晨僵持续1小时以上(≥6周);②关节肿胀有3处以上(≥6周);③PIP(近位指节间关节)、MCP(指关节)、手关节肿胀 (≥6周);④关节呈对称性的肿胀;⑤出现皮下结节;⑥检查类风湿因子呈阳性;⑦手X线出现典型RA样改变,其中包括骨质疏松明显、骨侵蚀。
1.2.2 分期标准
采用 Steinbrocker的疾病分期标准,按病情分为4期:
1.2.2.1 第1期
①X 线照片无骨质损坏;②X 线检查可有骨质疏松现象。
1.2.2.2 第 2 期
①X线显示伴有轻度软骨下骨质损坏的某种骨质疏松现象,可有轻度的软骨损坏;②虽有关节运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③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④可有结节及腱鞘炎等一类的关节外软组织病变。
1.2.2.3 第3期
①X线显示骨质疏松外,还有软骨以及骨质的损坏;②半脱位、尺侧偏位或过度伸直等,但未伴发纤维化或骨性强直;③高度肌萎缩;④可有如结节以及腱鞘炎等一类的关节外软组织病变。
1.2.2.4 第4期
①纤维化或骨性强直;②此外,还需具有第3期全部变化。
1.2.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病程分期在第1期和第2期的患者且ESR>20mm/h、RF>30mg/L;②年龄在18-65周岁之间;③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4排除标准
①有过敏体质者;②患者有其他类型的风湿类疾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久病体虚、痴呆、严重神经官能症、重度骨质疏松、妊娠者;⑤同时配合其他治疗者,或本观察开始前三周之内接受其他疗法者;⑥根据研究者判断,认为不宜入选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局部阿是穴,配合辨证取穴。寒痹,关节剧痛,加肾俞、腰阳关;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加曲池、大椎;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加膈腧、血海;湿痹,关节酸胀疼痛,加足三里、阴陵泉
2.2 试验材料
蜜蜂(中华蜜蜂,由昆明市中医医院提供)
2.3 操作方法
2.3.1 拔针法
医师左手用敷料镊轻轻捏住蜜蜂的腰部,蜜蜂受到攻击时就会将螫刺伸出,然后右手持游丝镊子,趁螫刺伸出时将活蜂螫器官拔出。
注:拔出的活蜂螫器官,用游丝镊夹持螫刺上1/3和下2/3交界处,太偏上会影响贮液囊收缩和蜂针液排出,太偏下因螫刺较细易被夹伤,用劲稍小又易失落。
2.3.2 蜂针过敏试验
医师先在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皮肤处作常规消毒,然后用拔针法,将刚从活蜂体中拔出的螫刺在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皮肤处,刺入皮肤1.5mm,随即拔出。20min后观察,如仅在前臂部出现红肿疼痛反应,24小时后再观察有无广泛的局部剧烈红肿、奇痒等反应及皮肤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腹痛、心悸、乏力、发热等全身反应,如无此类反应,即可进行蜂针经穴治疗。
2.3.3 观察组
该组患者采用蜂针经穴散刺法,具体操作如下:
先行蜂针过敏试验,具体操作方法同上,皮试阴性者,再行蜂针经穴散刺法。操作如下:患者取适当体位,1%安尔碘皮肤消毒液对取穴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医师用拔针法,将刚从活蜂体中拔出的螫刺在选定的穴位附近针不离镊,垂直点刺,点刺3次后,将螫刺刺入选定的穴位,留针5min,再将螫刺拔出。
2.3.4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蜂针经穴直刺法,具体操作如下:
先行蜂针过敏试验,具体操作方法同上,皮试阴性者,再行蜂针经穴直刺法。操作如下:患者取适当体位,1%安尔碘皮肤消毒液对取穴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医师右手用敷料镊轻轻捏住蜜蜂的腰部,将其尾部对准穴位,让螫刺自然螫入穴位,留针5min,再将螫刺拔出。
3 观察指标
3.1 实验室检查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记录患者血清ESR与RF值。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两者间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校正t´,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采用χ2,等级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两者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ESR变化,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SR均降低(P<0.05),组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ESR的影响相当(P>0.05),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变化(±S,分)
组别    例数    ESR治疗前    ESR治疗后1周    ESR治疗后2周
观察组    36    75.69±13.29    46.42±10.691)    14.58±7.282)
对照组    36    73.50±13.94    46.03±11.35    15.19±6.85
注:与对照比较t1)=0.150,P1)=0.881(P>0.05),治疗后1周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2)=-0.367,P2)=0.715(P>0.05),治疗后2周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两者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RF变化,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F均降低(P<0.05),组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F的影响相当(P>0.05),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F变化(±S,分)
组别    例数    RF治疗前    RF治疗后1周    RF治疗后2周
观察组    36    94.81±9.10     63.42±8.451)     22.33±7.702)
对照组    36    92.72±8.93     63.92±9.144     21.31±8.70
注:与对照比较t1)=-0.241,P1)=0.810(P>0.05),治疗后1周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2)=0.206,P2)=0.597(P>0.05),治疗后2周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RA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反复,致残率高,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人体正气虚弱,复感风寒湿邪,而致邪毒蕴结,痹阻经络,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7]
蜂针经穴疗法是通过蜂毒与蜂螫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达到治病效应,以蜜蜂螫刺为针,具有中医针刺疗法的功效,蜂针刺激经络穴位,既激发了经络,促进卫气,又布散了营气的运行;在针刺的同时,将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的蜂毒注入体内,又发挥了蜂毒的药物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8]。有关研究显示[9-10]:蜂针可以起到刺激患者的经络的作用,用以疏通经络,调气和血;蜂针注入机体内的蜂毒液,其中含有的多种酶类、脂类、多肽类等物质,可以作用于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从而起到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和抗炎、止痛、抗风湿等作用,蜂针刺入机体后,可以使局部充血红肿、皮温升高,起到类似温灸的效应;从而起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且疗效显著。
本研究通过观察蜂针经穴散刺法与直刺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ESR与RF的影响,以局部取阿是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治疗 RA,结果显示,蜂针经穴散刺法与直刺法均能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ESR与RF,且蜂针经散刺法与直刺法影响相当,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蜂针经穴散刺法与直刺法均能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ESR与RF,且蜂针经穴散刺法由于留针时间较长,注入的蜂毒量也较多,患者更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纳入偏少,研究周期短等,下一步仍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Ying He,Angel Ys Wong,Esther W Chan,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faci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3,14:298.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8:848.
[3]陈世云,李万瑶.蜂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的影响[J].时针国医国药,2014,25(6):1437-1438.         
[4]黄胜光,李万瑶,李万山,等. 国外研究蜂毒抗炎抗痛作用的情况简介[J]. 中国蜂业, 2009, 60(4): 38-39.             
[5]庹航行,孙晋民,陈相,等.蜂毒及其主要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190-1192.
[6]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M].现代实用医学,2004,16(3):184.
[7]陈莹,杨路,冼培凤,等.三种蜂针剂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时针国医国药,2015,26(6):1400-1401.
[8]黄胜光.蜂针疗法对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2,9(18):16-18.
[9]黄胜光.蜂针疗法对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2,9(18):16-18.
[10]马辉,袁敏哲,姚卓.蜂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1063-1064.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syg0329)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阳光蜂慧   |  癌症救助网   |  世界蜂疗大会   |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京ICP备08101493号-7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479号
Copyright © 2013-现在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