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论文汇编】蜂针的双向性作用探讨

2024年12月12日 已有 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  今日论文  }

——  蜂针的双向性作用探讨  ——


李万瑶1 万赖思琪2  周颖芳3
(1.广州中医院大学  2. 广东省中医院;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



作者李万瑶

    【摘要】蜂针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在正常剂量的治疗中,一方面对正常机体无明显不良影响,一方面对机体与疾病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调整阴阳平衡,使机体阴平阳秘;另一方面,蜂针具有双向性,即相反相成,双面特征,既可止痛,又会致痛;既可治疗疾病,又会导致过敏反应。由于蜂针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故对于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失衡的疾病均可以治疗,通过蜂针与蜂毒的作用,调治阴阳、气血、脏腑等,以纠正其不正常的病理状态,调动机体的自身力量,使之重新恢复阴阳动态平衡,治愈疾病。

    【关键词】蜂针;双向作用

Abstract:Bee acupuncture features two-sided.In the treatment of normal dose,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no obvious adverse effect on the normal bod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two-way benign adjustment effect on the body and the disease.Bee acupuncture can adjust yin and yang to balance the body's yin and yang.On the other hand, bee needles have opposite orientations, which can both relieve pain and cause pain.It can treat diseases and can cause allergies.Because the bee needle has a two-way benign adjustment effect, it can treat the diseases of the surface, cold and heat, false and real, and yin and yang imbalance.Through the action of bee needles and bee venom, the yin and yang, qi and blood, viscera and so on can be adjusted to correct its abnormal pathological state, and the body's own strength can be adjusted to restore the yin and yang dynamic balance and cure the disease.

Key words: Bee acupuncture;  Bidirectional Action

概述

        蜂针治疗在当代的临床应用中,有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蜂针通过对体表穴位刺激而获得疗效,穴位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通四肢百骸,调整着机体内外,呈现出“双向调节效应”。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有多方面的含义:①对正常机体无明显不良影响,对阴阳失调,或机能失衡的机体却有显著作用;②具有恢复机体稳态的作用,对于失去平衡状态的机体机能,能使低下的或亢进的机能状态恢复至正常时的平衡状态,出现“双向调节效应”;③在治疗上的两极差异,具有相反相成的双向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或过敏。

        本文拟在常规蜂针治疗的蜂针手法与用量基础上,从蜂针的各个方面,蜂针对机体的调整作用,以及具有的双向性方面进行探讨。

蜂针提高体质,并不影响正常机体功能

        人体正常体质是健康的表现,一般蜂针在不过量的情况下,对身体无影响。蜂针也是治未病的优良方法,既可未病先防,又能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发[1],对防病保健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蜂针治疗过程中,除有些人会表皮有些疼痛、搔痒、肿胀等反应外,对机体无任何不良之处。如果蜂针手法好,严格控制蜂量,以无痛蜂针,操作手法施行蜂针,上述反应都很少出现。



 
        蜂针治未病,对许多状况可以调节,如蜂疗舒缓机体的紧张情绪,解除神经敏感现象,对内分泌失调有调整作用,如更年期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失眠、抑郁等;还能防治小儿感冒的反复发作现象,以及机体的亚健康状态等都有良好作用。

        在常规的蜂针治疗时,蜂针的双向作用与机体的体质及病证有关,根据病证的是否存在而呈现蜂针效果的双向性:当机体在应激情况下,即没有病证存在,蜂毒可不显示作用;当机体遇到应激或损伤而发生某种病变时,即有病证存在时,蜂针即显示治疗效应。例如蜂针对健康的人体均无利尿逐水作用;但对于肺癌引起的胸水,肝腹水等有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人体却有明显泻水作用,并促进水液的吸收,甚至蜂针后再拔罐有明显的液体渗出作用,而且随着病症的好转,液体分泌逐渐减少到消失。

        笔者门诊的癌症患者接受蜂针后大多采用了拔气罐的治疗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动态跟踪,将每次拔罐后有液体渗出的针口数量百分比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在我们门诊癌症患者在接受蜂针疗法的前10次平均有26.92%的针口拔罐后可见透明或淡红色液体渗出;治疗到第41~50次期间达到顶峰50%,之后迅速下降至19.23%,在我们统计的三个月内最后维持在约15%的水平。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气罐能拔出液体的针口数量呈抛物线形式,由少到逐渐增多然后又减少,直至好转无液体渗出。临床明显可见,当患者状态较好时,渗出液体较少;当患者身体出现不适,如感冒体虚时,可渗出液体的针口数量会略微增加。有的患者,如肝癌转肺癌引起全身浮肿时,甚至在合谷穴蜂针也会自动在针眼上出水的现象。

蜂针调整阴阳平衡,使机体阴平阳秘

        人体阴阳是有双向促进与抑制的稳态自控调节功能,是正常生理平衡的保证,所以生理状态下,阴阳双方保持着动态平衡;当阴阳动态平衡失调,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则产生疾病。许多病导致阴阳失去平衡时可以借助蜂针作用协调,“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达到调整阴阳的目的。

        蜂针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是一种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实际上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作用,此双向性是指蜂针作用具有兴奋或抑制的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蜂针可使之增强,而功能状态亢进时蜂针又可使之降低,使体内失调、紊乱的代谢过程或功能状态得到调整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同时使机体内各器官、系统协调关系达到新的阴阳平衡和统一。中医认为蜂针能“补虚泻实,协调阴阳”,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就是蜂针具有补与泻的双重功能。



 
        同为蜂针治法可以有截然相反的作用,常能出现对二极差异的双向性调节,使相反的病机病症趋向正常化;根据病理反应表现双向特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以纠正偏胜差异,调节整体阴阳,形成新的动态平衡。从中医八纲辨证来看,蜂针无论对于寒证、或热证;对于虚证或实证,表证或里证,都有一定疗效。如同为膝关节痛,对于寒凝关节,或是热阻脉络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蜂针都可以起到止痛作用;蜂针治疗体现了表里同治、虚实兼顾、寒热可用、阴阳通调、升降顺行等双向调节的特点。




 
蜂针疗法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在多方面

        蜂针临床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双向调整作用。对于同一种疾病,双向调节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蜂针治疗和机体两个方面的因素。蜂针表现在适应相反病证时能呈现对立的调节效应。

1.蜂针即可致痛,又可止痛

        蜂针刺激时会产生疼痛,但它的镇痛效应也很强大。从药理成分来言,蜂针液既有镇痛物质,又有致痛物质;往往表皮刺痛使人难以接受。蜂针致痛是因为其针刺加有倒钩,以及蜂毒成分中也有强组胺等致痛物质;同时蜂针的镇痛是因为蜂毒中有许多镇痛物质,如镇痛肽类物质,蜂针使免疫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故起到镇痛效应。对一般的免疫风湿病,关节肌肉疼痛都有效。

        蜂针时会致痛,即有刺痛感。其锐痛、刺痛感为第一疼痛,或快痛,其痛刺激冲动是经外周神经中的Aδ纤维传入中枢的。痛觉迅速形成, 定位明确,除去刺激后,可很快痛感消失。蜂针只是一过性的刺痛,虽然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但使人难受,往往限制了患者来接受蜂针治疗,会让患者产生惧怕心理。所以为了防止这种刺痛感,我们往往进行无痛蜂针治疗,尤其对小儿及畏痛之士,这样做无痛蜂针治疗就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接受度。

        蜂针止痛效应是有所验证的,有许多相关的蜂针镇痛作用的报道,不论是从实验室,或是蜂针临床;无论是医生应用,还是民间治疗,都显示同样结果。如对颈肩腰腿痛的报道表示蜂针的止痛作用明显。有人对于蜂针治疗骨质增生性痛证的疗效观察,56例中显示,总有效率达94.64%;对腰突蜂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观察了77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显示,蜂针组有效率达93%,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还有人进行了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对照研究等,都显示出蜂针治疗止痛效果的明显优势。

        蜂针的止痛与致痛是一对矛盾,究竟这种疼痛是否对治疗有益值得探讨,但是虽然我们现在提倡无痛蜂针疗法,但是有时难免会有小痛,而为了达到一定的蜂针刺激量,必须加大蜂针的数量,才能解决疾病,这时就只有采取一定的蜂针操作手法来实现。

2.蜂针可调节免疫力

        对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是重要表现之一。免疫力低下者使其增强;免疫亢进者使其下降。蜂针是在激发机体自身固有的调节系统的前提条件下,可以起到防治疾病、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如用蜂针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2]。蜂针对免疫力的调整作用还表现在,蜂针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治疗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呈现对免疫既抑制又促进的双向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蜂毒素能增强荷瘤小鼠脾脏指数,提高体内腹腔巨噬细胞、NK细胞、IL-2、IL-1 和 TNF-α 的水平,提示蜂毒素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抑瘤的机制之一。蜂针治疗关节炎有优势,对机体有多重影响[3]。选用蜂针“肾俞”穴、“后三里”穴,及甲氨蝶呤“后三里”穴注射,可明显降低大鼠体内致炎细胞因子水平,抑制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缓解关节红肿等症状。

        蜂针对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还表现在蜂针即可治疗过敏性疾病,又会导致敏反应。蜂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药理作用,存在双重的治疗作用。双向性作用与其内含的拮抗成分有密切关系。由于蜂毒成分中,既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成分,如肽类物质;又有导致过敏的大分子异性蛋白成分,组织胺等致敏作用的物质。

        蜂针临床经验证明,蜂针在治疗过程中有两极差异,表现在互相对立的两面性。蜂疗对过敏性疾病也有良好作用,如治疗过敏性鼻炎,甚至防治过敏性休克;但是蜂针亦容易导致过敏反应[4]的发生,尤其对蜂针规律及治疗量的掌握不好时,蜂针后出现过敏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造成严重反应。蜂针过敏反应可能与个人体质和蜂针时间、强度、穴位选择以及手法等有关。

        从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蜂针治疗任何一种疾病,它与针灸和药物疗法相似,欲达治疗目的,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必须给予一定的量的刺激。对于治病与过敏反应也是如此,蜂针有时小量的效果不明显,大量效果更好,但大量又容易引起过敏,所以这是个相互对立的矛盾。解决此矛盾只有适度,掌握蜂针的一定治疗规律。把握尺度,才能顺利解决。《内经》《素问·六元正经大论篇》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即任何情况下勿太过,过则易损,过则适得其反。

3.蜂针对皮肤的双向作用

        蜂针既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病,又会导致针后的色素沉着、皮肤的阿瑟氏反应。

        蜂针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病,如治疗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研究显示蜂针治疗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IL-23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能有效改善银屑病皮损,通过降低IL-17的水平,促进皮损的消退. 效果明显。蜂针又可以治疗硬皮病。临床观察蜂针结合蜂蜡治疗硬皮病,疗效显著且未见不良反应。蜂针液这个的蜂毒肽、蜂毒明肽、MCD-肽、心脏肽等成份,这些成份具有温经散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蛰刺病变部位可出现皮肤潮红、发热、浸润等反应,这些反应可扩张微小动静脉血管,激活神经-体液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蜂针致皮肤的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搔痒、色素沉着,皮肤硬结形成等。虽然大多是可逆的,但会产生不适感,影响正常的生活,也影响美观。尤其是蜂针的初期治疗,皮痒的现象会阻碍患者对蜂针的接受度。如蜂针处针刺日久,还会造成阿瑟氏反应。

4.蜂针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双向调整作用

        主要是因蜂针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流变学改善。蜂针对血压的调整也是良性双向调整。对正常血压影响较少,对血压偏高患者,一定量的蜂针可起到很好的降压作用;而对于血压偏低的患者,蜂针又可通过使其稍微升压,或不变,蜂针的升压效果与原血压水平有关,但不会引起血压的过度变化,无不良作用。但治高血压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蜂针降压是对早期高血压患者,是针对原发性的高血压有治疗作用。要求蜂量较大,抑制其主要病理环节发挥作用,通过降低外周阻力而致降压。当然蜂针不是万能的,对于太高的血压,或有高血压危象的患者,不能通过蜂针去达到治愈的目的。

        蜂针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还有抗凝血作用。其可恰好在血纤维溶酶原转变成血纤维溶酶阶段激起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多发性硬化病患者92%都具有散播性血管内凝血综合症,采用蜂毒治疗能调整血液凝固。这都是蜂针的双向性。

5.针灸对内分泌及代谢的双向调整作用

        蜂针对垂体-甲状腺系统具有明显的双向调整作用。临床上既可治疗甲亢,又可治疗甲状腺机能不足。针灸对性腺和垂体后叶的激素分泌有双向调整作用。实验显示,蜂针可抑制大鼠体内细胞因子的产生,改善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使HPA轴环路的分泌调节趋于正常。细胞因子水平的降低反馈性地使CIA和CRH的分泌减少,但CIA炎症的持续存在导致大鼠体内的细胞因子水平仍然高于正常状态,所以CRH与CATH的分泌也高于正常。同时,由于治疗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分泌增多的皮质醇抑制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减轻淋巴细胞浸润和迁移,从而达到抗炎的作用。

6.蜂针的双向调节作用

        蜂针的双向调节作用还表现为,在疾病不同形式下,蜂针用同样的穴位却对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双向调节作用,说明蜂针本身就有刺激机体,产生自我调整作用,并不是经过蜂针不同的穴位而实现的。并且,蜂针在同病种的不同病理状态下的治疗尤其具有优势。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无论是寒痹,还是热痹,都可以治疗,如用有致瘀化瘀双向作用的活血化瘀的蜂针,调节气血逆乱,经络闭阻,都可能取得满意疗效。

发扬蜂针的双向调整作用,使机体达到动态平衡

        临床上要重视蜂针的双向调整作用,确定治则而取得疗效。研究双向性对临床几方面的重要意义:①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如前所述,蜂针均有双向调节作用;了解其机制并恰当应用,针对性强,应能起到肯定疗效。②疑难病证蜂针治疗有优势。从错综复杂疑难病证的病机出发,发挥蜂针双向调整作用的优势。③提高安全性。掌握蜂针的双向性,注意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避免不良反应,利用合适的手段,发挥蜂针的良好作用。

        蜂针的双向调节作用正是通过人体内部阴阳及其物质基础的双向自稳调节这个内因而实现的,与机体本身的阴阳双向性能有关。蜂针调节机体,调整免疫系统功能有独特的作用。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重要作用,蜂针是利用人体内在而与生俱来的、兼具防御和修复双重功能的免疫系统,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虽然时有双向相反作用,有不同层次、应用部位、治病性质等不同的差异,但必须掌握双向作用与蜂针刺法、剂量、穴位配伍、机体状态等有关,既可增强正常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又可祛除致病因素,即扶正祛邪的相反相成作用。



 
结语

        蜂针通过调治阴阳、气血、脏腑等以纠正其不正常的病理状态,使之重新恢复阴阳动态平衡。蜂针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作用,以双向调整的形式协调气血,平衡阴阳。古代医家陈修园云:“邪去正自复,正复邪自去,攻也,补也,一而二,二而一也。”

        蜂针疗法呈现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特殊现象,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医药学者的重视。鉴于蜂针治疗机理的复杂性,成分的多样性,这种蜂针的特殊作用仍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总之,目前对于蜂针的双向调节效应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发挥蜂针疗法的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的特性,避免蜂针的相反作用的方面。蜂针呈现双向调节作用的原理复杂,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只要掌握关键性的两点:一是熟悉蜂针的特性及治疗的规律,二是正确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使用蜂针。这样,不仅能克服蜂针的反向效应,还能发挥其调整机体的双向效应,灵活地根据病证变化而调控蜂针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万瑶,黄瑞聪,黄瑞迎. 中医蜂疗“治未病”的应用与展望。第一届世界蜂疗大会论文汇编,2018.11.:1

[2]谢素君,曹喜俊,徐长琼,李万瑶.李万瑶教授探究各种活蜂无痛刺法要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09):89-92.

[3] 陈玮,袁恺,周颖芳,李万瑶.李万瑶教授蜂针疗法治疗癌症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6,,48(07):219-221.

[4] ]曾伟.蜂针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例分析[J].中国蜂业,2013,64(19):36-37.

[5] 郑勇强. 提高痹证患者蜂针治疗依从性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 崔韶阳,李万瑶,刘悦,王小寅,庄礼兴,白宇乾.蜂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及运动功能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05):1126-1129.

[7] 李万瑶.蜂针治疗骨质增生性痛证的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1(12):31-32.

[8] 林国华,李万瑶,李艳慧,潘文宇.蜂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07):79.

[9]伦新,李万瑶,林剑鸣.蜂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J].四川中医,2000(02):41.

[10] 周颖芳,李万瑶.蜂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之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3(08):56.

[11]成永明,任小红,富永谦,余伯亮,王希平.蜂疗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09):10-12.

[12] 楼蓉. 蜂毒素对人胃癌 SGC_7901 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部分机制研究学位[D] .安徽医科大学,2011

[13]周颖芳,段颖华,李万瑶.蜂针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HPA轴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04):233-235.

[14] 邓金锋,张宏,杨顺益,李万瑶,赖先娥.蜂针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J].新中医,2000(05):24.

[15]李万瑶,赖秀丽,赖先娥.蜂针抗过敏性休克的实验观察[J].蜜蜂杂志,1998(06):4-5.

[16]邱建文,尹利华,焦建凯,李万瑶.蜂针疗法的过敏反应及其防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04):228-229.

[17] 李万瑶,段颖华,李珊芸.蜂针严重过敏反应及防治的探讨[J].中国蜂业,2009,60(09):37-39.

[18] 郭桂红,丁莉华,钟树文.蜂针联合中药辨证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21):3196-3198.

[19]朱凤,陶迪生,张利,陈兰,朱玲玲.蜂针疗法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h17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12):1282-1283+1289.[C]//首届全国中医蜂疗临床

[20] 夏海丽,蜂疗配合中药、蜡疗治疗硬皮病36例临床观察[C]//首届全国中医蜂疗临床技术推广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石家庄: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

[21]方芳,熊俊,阮波,李万瑶.蜂针所致瘙痒治疗方法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714-2716.

[22]李万瑶,曹喜俊,李万山.蜂针导致阿瑟氏反应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01):57-58.

[23] 林锦泉,李万瑶. 蜂针前后肢体血流图变化观察[J].蜜蜂杂志,1999(4):10-11.

[24] 黄文诚.用蜂毒治疗多发性硬化病[J].中国养蜂,2004(01):36+38.

[25] 丁志贤.蜂毒治疗多发性硬化病[J].蜜蜂杂志,2005(06):28.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张 龙)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阳光蜂慧   |  癌症救助网   |  世界蜂疗大会   |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京ICP备08101493号-7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479号
Copyright © 2013-现在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