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严打“指标蜜” 全面净化蜂产品市场
蜜蜂研究所所长建议两会期间净化蜂产品市场,严厉打击“指标蜜”,防治蜂市场鱼目混珠。
所谓“指标蜜”,实际就是假蜂蜜,一般是在20%的蜂蜜里添加80%大米糖浆进行勾兑。不论是在外销还是内销中,“指标蜜”普遍存在,市场上瓶装、精装、散装蜜有之,原料企业大桶、小桶盛装使用,内销大行其势,外贸出口也堂而皇之。“指标蜜”为何如此猖狂?除利益诱惑外,关键是其成分在检测时不仅符合国家蜂蜜标准,甚至符合欧盟标准。现有蜂蜜标准中的检测技术,无法分辨天然或化学合成成分,不能将这些糖浆检测出来,国家标准根本无法规范这种行为。换句话说,“指标蜜”就是赤裸裸的造假,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和不明成分,危害多,祸患无穷。其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严重损害蜂农的利益。造假企业收购2吨蜂蜜,至少可以生产10吨“指标蜜”。根据我国内销和外销份额,现有蜂蜜产量已经供给过剩,从而造成真蜂蜜销不出去,严重危害养蜂业和养蜂人的利益。即使在去年洋槐蜜大幅减产、椴树蜜基本绝收的情况下,年底蜂蜜市场上仍有2000多吨的库存积压。蜂蜜供给过剩,使蜂蜜价格呈下降趋势,蜂农在生产中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所生产的蜂蜜卖不出去,蜂农的养蜂积极性势必受到打击。
二是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蜂蜜产品,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真假。掺假蜂蜜的形态、色泽、口感等极其逼真,特别是浓度很高、理化指标也很高,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然而,“指标蜜”破坏了蜂蜜原有的品质,更不具有天然蜂蜜独特的保健功能。消费者食用了假蜂蜜,不但收不到应有的保健效果,还会无形中增加糖浆的食用量,特别是假蜂蜜中食品添加剂过量,消费者长期服用必定会影响健康。
三是从长远来看,将对养蜂业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大量“指标蜜”的生产销售,导致蜂蜜原料始终供给过剩,致使蜂农生产的真蜂蜜收购价格上不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蜂农弃蜂转行,使养蜂人减少、行业受损。现在我国蜜蜂授粉产业正处在发展初期,随着授粉产业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蜂群,一旦蜂群数量减少,势必影响到授粉产业及农业生产,对整个生态平衡和粮油安全也带来威胁。
2013年全球气候恶劣,蜂蜜产量大大减少,按说价格应该上扬,但我国蜂蜜行情却未见好转,蜂蜜价格不仅不涨反而有所降低。虽然人人都知道蜂蜜是好东西,可人们却不敢买,足见“指标蜜”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指标蜜”就是行业内最大的“毒瘤”,而这个毒瘤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刀的地步。虽然国家严格监管,但惩罚力度显然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指标蜜”的发展。因此,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整顿蜂产品市场。
为此,研究所所长建议:
加大对蜂蜜真伪鉴别技术的研究和投入
目前,蜂蜜掺假、造假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单一的检测技术很难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现有技术不能辨别天然与合成蜂蜜,这无疑给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机。而大米糖浆并不是最后一站,接下来还可能出现别的东西。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蜂蜜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下功夫拿出切实可行的检测技术,以识别天然与合成蜂蜜。同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尽快修改完善国家蜂蜜质量标准,使检查部门打假有法可依,使制假企业无缝可钻。
加强对蜂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严格规范蜂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制假售假工厂或作坊。进一步加大对蜂产品市场监督监控力度,全面组织蜂产品市场和质量情况调查,摸清实情,有的放矢,强化手段,出台措施,全面治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行政、质量监督、卫生等执法部门应相互配合,加速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尤其要加大处罚力度,一经发现加重处理,视情节实行刑事、经济处罚同步制裁,使其无喘息之机,堵塞其生存空间,依法维护蜂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净化蜂产品市场,推动养蜂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相关资讯关注官网:39蜂疗网 www.39fengliao.com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 ( 编辑:吕旭)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