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蜂协会长王啉在蜂会上的讲话

2024年06月01日 已有 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下面是2014全国蜂业大会暨蜂产品营销电商化论坛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发言原稿。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来到蜂产业已有上千年发展历史的江山市,欢聚在这里举办“2014全国蜂业大会暨蜂产品营销电商化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蜂产品协会向来自全国的各位代表、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会议得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高度重视,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同志多次就蜂产品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批示。理事会副主任肖仲凯同志亲自听取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总社社团部、经济发展部,商业干部管理学院、浙江省供销社、衢州市供销社、中共江山市委、市人民政府以及江山市人民政府的各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位领导在百忙中出席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江山市是全国县级蜂业发展的强市之一,多年来在江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探索新的蜂业发展模式,强力推进蜂产业的改革发展,已逐步走出一条以“组织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品牌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发展之路,建立健全了“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建立了蜂产品标准技术推广体系,源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企业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养蜂风险救助体系,蜂业灾害预警体系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特别是在蜂产品市场营销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今年,江山市又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将蜂王浆与蜂蜜进行上市交易,此举将实现传统现货交易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促进蜂产品由传统营销向电商化营销模式转变,对于加快蜂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4全国蜂业大会暨蜂产品营销电商化论坛”,目的就是认真总结江山市蜂产业发展的经验,面对我国蜂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找准打造蜂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全面推进蜂产业再登新台阶。同时,我们要重点研究探讨蜂产品营销电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我国蜂产品营销水平,创新营销理念,开拓蜂产品市场。下面根据大会的主题,我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总结、找准我国蜂产业再登新台阶的突破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蜂产业的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蜂业同仁为共同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中国蜂产品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一,中国是世界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蜂群数量,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蜡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蜂群从1949年的50万群发展到2012年的897.7万群,占世界蜂群7991.6万群的1/8,蜂蜜年产量从1958年的1.23万吨发展到2012年的45.16万吨,占世界蜂蜜总产量的1/4,蜂王浆年产量在3500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90%。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蜂产品出口大国,每年的蜂蜜出口保持在10万吨左右,2013年达到了12.5万吨,占世界蜂蜜贸易量的1/4,蜂王浆2013年出口达到了1600吨,在国际贸易中的90%左右来源于中国。蜂胶、蜂蜡、蜂花粉的总产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第二,中国蜂蜜在国内消费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我国蜂产业迅速提升,为扩大国内市场销售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近年来内销市场发展加快,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2012年已达到了33.8万吨,不算进口蜂蜜,国内自产蜂蜜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250克以上,中国内销市场的蜂蜜消费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
 
第三,蜂产品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得到加强。我国蜂产品食品安全形势从总体上看是好的,国家先后颁布了《农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以及蜂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相继颁布实施,《蜂蜜》、《蜂王浆》、《蜂胶》、《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等一批标准相继颁布执行,行业质量安全意识和工作得到加强,特别是中国蜂产品协会建立和推广了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程质量信息溯源体系后,在一批蜂产品企业生产流通各个环节上做到可管、可防、可控、可查,通过利用现代化手段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蜂农、养蜂专业合作社、蜂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从去年以来,经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注册的“中国蜂产品”证明标志已颁发近40万枚。该标志对引导中国蜂产品行业生产高品质蜂产品、促进中国蜂产业质量再上新台阶意义重大。
 
第四,蜂产品企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蜂产品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规模以上的企业发展比较稳定,年销售额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近30家,过千万元的企业上百家,行业总产值已超过200多亿元。一大批企业在升级改造,几十亩、上百亩的蜂产业园区正在兴建。2013年,不同规模的蜂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已经取得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已达1206家。全国现有蜂产品专卖店、专柜近2万多个,电子商务也已初具规模。通过与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与合作,蜂产品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五,蜂产业链条的延伸带动了产业增值和农民增收。蜂产品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蜂产品企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也带动了蜂产品产业链条的形成,一些地方为蜂产业服务配套项目设施发展迅速。产品有蜂箱、摇蜜机、榨蜡机、巢础、蜂衣帽等形成了产业特色,近销全国,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农民增收。近些年来,“中医蜂疗”已形成了一个茁壮的学科,通过蜂蜇、蜂产品制剂与中西医相结合防治人类疾病的一种中医生物疗法发展迅速。北京市顺义区王孟林同志1989年成立了蜜蜂医疗生物研究所和蜂疗诊所,先后与科研部门和蜂产品企业联合,研发了一批药品和医学生物疗法技术,对骨关节病特别是类风湿疾病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二十多年来通过培训培养四万多人的乡村蜂疗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像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福建蜂疗医院类似的研究所、诊所近两千个,蜂疗的专业队伍和兼职队伍、研究队伍和医疗人员等已形成了巨大的力量,从业人员已发展到五万多人。蜂产品的外延产品,如洗涤、化妆品、饮品等复合产品也不断增多,影响日渐扩大。
 
从以上情况可以表明,我国蜂产品行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绩突出,令人欣喜。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第一,低质低价持续恶性循环,应引起业内高度重视。
 
世界各国养蜂除了专门授粉蜂群以外,大部分国家都是生产成熟蜂蜜,其价格合理、质量好、回报率高,而我国蜂农养蜂既要打蜜、取浆,还要脱粉、采胶,把蜜蜂的体能发挥到了极致。生产出大量的低质浓缩蜜,到头来蜂农获取的是低价回报和行业的不良声誉。中国蜂产品的一些出口企业以“数量扩展,低价竞销”的方式扩展国际市场,我国是世界蜂产品的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创效强国,在对外贸易中实际收益的利润非常微薄。据对部分出口企业调查统计,蜂王浆、蜂胶利润率在6%-8%左右,蜂花粉、蜂蜡在2.5%左右,蜂蜜5%左右,在有些贸易区域基本上无利润。
 
中国的蜂蜜被一些国家认为是低质蜜的代名词,近10多年来我国和世界蜂蜜的主要出口国的出口单价差距也越来越大,有的每吨单价相差1000多美元,仅为世界平均价格水平的50%左右。从我国出口到世界各国的蜂蜜单价分析,中国的蜂蜜价格最低,这种低质浓缩蜜、低价竞销方式不仅损害了蜂农利益,也影响了加工企业技术投入,还会逐渐失掉世界市场份额,削弱中国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持续的恶性循环,必须引起业内的高度重视。
 
 
第二,消费者消费信心持续不足,应引起业内高度注意。
 
消费者的信心决定着国内蜂产品市场的开发水平。经过多年的规范管理,蜂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在逐步提升。但是必须看到,有些地方和企业蜂产品掺假问题还很突出,蜂产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隐患,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中国蜂产品协会最近对北京市场上销售蜂产品的初步抽检核查情况看,有些企业和区域蜂产品合格率下降明显,尤其是网店销售的蜂蜜合格率下降不小,掺假蜂蜜比例上升。这些都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消费者信心和整个行业的声誉及效益水平,有些地方内销市场也出现萎缩,业内应高度关注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
 
 
第三,进口蜂产品持续递增,应引起业内高度关切。
 
国外蜂产品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庞大的中国市场。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口蜂蜜数量达到3300吨。较2011年增长了36.6%,2013年我国又进口了46个国家的蜂产品,其中蜂蜜进口量达到了4857吨。较2012年同比增长44.2%。一些蜂产品高端品牌正在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进口蜂蜜均价是国产蜂蜜的8.6倍,有的品种高达几十倍,进口蜂产品将迅速抢占国内蜂产品的中高端市场,业内应引起高度关切。
 
 
第四,蜂产品科技含量低下,产品雷同,生产成本上升,应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我国有近2000家蜂产品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有些企业生产车间简陋,生产设备落后和生产方式粗放,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科研投入不足,缺少科技含量高的品牌。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上涨,企业也很难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蜂产品行业没有一批高品质的品牌和领军企业,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摆上日程,如何走出一条联大联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势在必行。
 
 
第五、蜂产品营销方式陈旧,渠道单一,国内市场开发应加大力度。
 
我国蜂产品营销一直是以传统的商超、药店、专卖店为主,从内销总量上看,专卖店的销售方式占47%,商超占38%,网销占5%左右,其他方式为10%。近年来,由于房租、水电费、人员工资等成本大幅上涨,传统专卖店销售模式的利润大幅下滑,今年以来企业撤店现象更为突出。可以看出传统的经营模式目前正承受较大压力,推动行业调整营销战略已迫在眉睫。
 
 
二、统一认识,全力推动蜂产品行业转型升级
 
应该看到,我国蜂产品产业正面临着从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转变。中国蜂产品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蜂产品的低质低价,持续循环的恶性竞争势头势必带来蜂产品行业效益步入低谷;一些企业的掺杂使假造成消费者消费信心持续不足,势必带来蜂产品市场销售乏力;进口蜂产品持续递增,势必带来国内中高端市场被国外蜂产品抢占;蜂产品科技含量低下、产品雷同和营销方式的落后,势必带来行业发展在低效益低层次中运行。
 
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出战略部署,这给蜂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蜂产品行业转型升级。在发展上,不再单一追求数量扩张,重在坚持提升质量与推动发展并重,靠提升质量增效;在营销上,不再追求低价倾销,重在创建优质品牌,靠开发中高端市场增效;在产品创新上,不再追求蜂产品低质低价竞争,重在科技创新和研发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增效。
 
要切实推动蜂产品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标准化生产的根本性转变;由传统分散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向产加销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由单一追求数量扩张、低价竞销向高质量、创品牌,开发中高端市场转变,实现蜂产品行业科学发展。为此我们要集中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要实现蜂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必须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首先要加大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工作力度。我国养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蜂农收入低,养蜂条件艰苦,设施落后,迫切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由靠人工饲养、手工业加工为主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协会要配合有关部门,加速养蜂机械化研发与示范推广,落实好养蜂业机械化补贴的各项政策,推广好机械化养蜂典型,实现蜂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其次,蜂产品行业要加大力度转变生产方式,生产更多的成熟蜜。我国有悠久的生产成熟蜜的历史,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生产的蜂蜜基本上还是成熟蜜,市场价格合理,养蜂效益好,产销两旺。但当前,我国蜂蜜生产主要以浓缩蜜为主,带来整个产业的声誉低下和效益下滑,应该下决心恢复蜂蜜的天然、成熟、纯净、营养的特性。生产成熟蜜省时、省力,它是高效益、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据有关企业核算显示,成熟蜜价格高、效益好,利润可达30%以上,比浓缩蜜高出至少20多个百分点以上。新疆蜂农梁朝友9名员工饲养了4000多群蜂,年产值达700多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朝阳市的吴德文、北京绿纯等200多养蜂大户和加工企业生产成熟蜜。生产成熟蜜已被业内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像浙江义乌的陈渊、湖北的朱黎等一批养蜂专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成熟蜜的生产有利于推动蜂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让蜂农、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受益;有利于恢复中国蜂产品的国际市场声誉,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调查显示,国外的品牌,在中国占据中高端市场的蜂蜜无一不是成熟蜜,我们必须下决心转变生产方式,生产出更多的成熟高档品牌蜜。同时考虑到我国在蜂蜜加工浓缩上已经装备了比较先进具有一定生产量的加工设备,加上制药、食品工业和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也需要生产标准高、纯度好的各档次的蜂蜜,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体制创新。
 
蜂产品行业的转型升级是带动行业发展活力提升效益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转变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模式和分散的原料采购模式。优化、组合各种要素,实施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蜂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该看到蜂农专业合作社是提升质量和实现规模生产经营的最佳载体。关键是把蜂农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在利益上要融为一体,处理好分配关系。让蜂农合作社真正成为蜂产品生产企业的第一车间。其次要抓住国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推进蜂产业园区建设,使企业的生产区、商务区、交易区、物流区、检测中心得到更合理的配套;储藏、运销、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要求和国际水准,以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生产更多的蜂产品走向世界。
 
 
第三,大力推动企业营销方式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蜂产品营销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蜂产品的营销已经从传统的商场、店铺销售发展到专卖店销售和电子商务等。据调查统计,2013年蜂产品在食品类销售总额中网购所占份额已经从2009年的2%提升到6%,这类新型的模式可以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节省大量的开支,降低了交易成本。蜂产品电商通过网络,更快更多掌握用户反馈信息,有利于及时调整原料收购、产品生产、包装设计等,这样给蜂产品传统的销售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为蜂产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基于网络具有不分地域、不受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无论是哪个地域的蜂产品都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渤海商品交易所蜂王浆、蜂蜜上市就是打造的新型电商平台,是一个现代现货市场,所有的买方和卖方都可在不同的地方通过网络登录方式进入到这个市场,蜂企、蜂农和消费者买卖双方直接对接,电子报价自动匹配成交,减少了中间贸易环节,这样企业可以增加网络采购渠道,信息方便及时,可以借助平台,竞价销售,选购蜂产品,满足企业追求的销售利润最大化,同时可以满足采购商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认可度。渤海商交所蜂王浆、蜂蜜上市刚刚启动,这在蜂产品行业还是一项新的事物,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望大家积极参与,给予高度关注。同时要坚持营销方式的多元化,实行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进一步拓展互动营销、体验式营销、个性化健康管理、一对一服务等新的营销需求。通过利用线上的电商反向推动企业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实现企业营销的规模效应。对外出口的蜂产品企业也要注意克服“单打独斗”的贸易谈判方式,着手探讨建立出口企业的联席会议价制度,以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第四,要切实推动蜂产品价值回归。
 
要认真分析解决制约我国蜂业健康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长期形成的低质低价竞销。成熟的市场竞争,应该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不应该是恶性的低价竞争。低价竞争的结果是背离产品的价值,质量难保证,企业难盈利,行业难发展。我们要推动中国蜂产品的价值回归到合理的价位上,在原料收购环节要实行以质论价,鼓励蜂农生产更多的高品质蜂产品。蜂产品是一种高档滋补佳品,用于人类医疗的历史悠久,它被广泛用于人类健康和抗衰,已博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可以说,蜂产品是满足人们更高的健康需求的产品,这种定位一定要清晰,业内企业要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坚决抵制低价倾销行为。
 
 
第五,要大力推动实施诚信经营。
 
消费者的口碑就是企业的一切,企业如果缺少诚信,则可失掉合作伙伴、失掉消费者,企业经营也就必然出现萎缩。蜂产品企业一定要时刻树立诚信经营意识。要杜绝虚假宣传,杜绝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杜绝销售不合格的蜂产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通过诚信经营,建立企业信誉,维护行业声誉,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六,要切实加大力度净化蜂产品市场。
 
应该看到,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2012年和2014年,中国蜂产品协会两次对北京各大超市、蜂产品专卖店、药店以及网售蜂蜜的取样监测,从初步核查的结果看,明显看出一些企业的掺假行为没有得到根本上遏制,国产蜂蜜的合格率进一步降低,特别是网店蜂蜜销售合格率下降更为突出,蜂产品掺杂使假问题已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直接蚕食着蜂产业的可信度和生命力,削弱了消费者的信心和行业声誉。净化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企业的努力都无法完成,我们行业内所有的会员单位必须共同努力下决心,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共同携起手来,开创美好的未来。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相关部门对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已做出明确部署,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应该看到,就蜂产品质量安全而言,行业内  如果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必然加强监控力度,如果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必然给我们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企业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毁了企业的前程,毁了中国蜂产业的前程。中国蜂产品协会的各会员单位,要自觉行动起来,实施诚信经营,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强化企业自律,特别是协会的领导层企业,更要严格要求,带头落实好净化市场的各项措施,为争取市场的根本好转履行好自身职责。
 
协会还要继续加大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协会《蜂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要求,实施不定期的产品监测。协会以外的蜂产品企业也要纳入监管范围。对生产经营者有主观故意、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除向社会公布外,协会还将以函的形式通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会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强化治本,实现从蜂场到销售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对符合要求的溯源优质产品经检验检测批准,可使用“中国优质蜂产品”证明标志。
 
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将蜂产品原料、生产、检测、销售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切实提高全行业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从明年起,在业内要培育和推介一批蜂产品优秀品牌;评选和推介一批高标准蜂产品产业园;评选和推介一批先进蜂产品流通企业;评选和推介一批生产成熟蜜的先进企业(合作社);评选推介一批蜜蜂产品馆,用正能量展现给社会。总之,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切实维护好行业的声誉,使我们的蜂产业在取信于民、取信于消费者中有个根本性好转。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建国以来,我国蜂业从小到大几代蜂业人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中国蜂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携起手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中国蜂业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中国蜂产品协会 ( 编辑:39fluser)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阳光蜂慧   |  癌症救助网   |  世界蜂疗大会   |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京ICP备08101493号-7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479号
Copyright © 2013-现在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