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农现状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
2015年,对于养蜂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环境恶化,蜜源枯竭,减产,转行,年龄偏大,后继无人……
记者日前在我市及周边地区采访发现,受今年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蜂蜜减产已成定局。对于蜂农来说,因为长期高付出、低回报,无论蜂场还是蜂农,数量都在急剧下滑。业内人士分析,照这样下去,未来15年内,养蜂者将后继无人,市场上也难看到蜜蜂酿出的天然蜂蜜了。
现状:高投入 高风险 低回报
2015 年4 月21 日,天气晴好。和县石杨镇,金敬苏正在自家的养蜂场里忙碌着。他告诉记者,好不容易等来几天好天气,要抓紧时间完成采蜜和蜂王浆的采集。
金敬苏目前是马鞍山蜂业协会副会长,说到今年蜂蜜的产量,他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的养蜂场去年蜂蜜的产量是3500 公斤,今年只有500 公斤不到。在和县,其他的蜂场也差不多和他一样。当记者问及原因时,这位有着30 多年养蜂经验的老蜂农一脸无奈:今年早春长期阴雨天是蜂蜜减产的原因之一,可让他深感忧虑的却不是天气,而是农药对油菜花的影响以及环境的恶化。
金敬苏告诉记者,为了杀死病虫害,现在有些农民偷偷地使用违禁农药,这些违禁的剧毒农药对蜜蜂来说是致命的。说到这里,他把记者带到他的蜂场,只见一排排蜂箱外,堆着成堆的死蜜蜂。
采访中,一位蜂农告诉记者,以前,每到春夏之际,油菜花、洋槐花、紫云英等百花盛开,蜜蜂忙着采蜜。而如今,油菜花的种植面积在逐年萎缩,其他的洋槐树等砍的砍,死的死,几乎都已看不到了。
5 月8 日,在当涂县姑孰镇宗和村养蜂场,记者见到了今年60 岁的王殿生,他原是吉林人,现定居当涂。从1997 年迁居马鞍山,他已经养了23 年的蜜蜂。王殿生现在蜂场有130 箱蜜蜂,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养蜂场。问及养蜂的感受,王殿生告诉记者,眼下蜜蜂的生存环境大不如从前,除了农药的污染和环境恶化导致蜂蜜减产外,现在手机的普及也对它们造成影响。因为手机信号辐射产生磁场,导致蜜蜂不能定位,迷失方向,影响蜜蜂归巢。结果导致蜜蜂繁殖缓慢,因而消耗得也大,大部分的蜂场只有靠喂食大量白糖和花粉了。今年他的蜂场蜂蜜总产量下降70%以上,王浆的产量也下降了50%。
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是养蜂人普遍的感受。5 月15 日,记者来到江宁横溪红旗村蜂农李波的家中,她正和家人忙着采蜂王浆。李波从1991 年开始从事养蜂事业,至今已经24 年。说到养蜂,李波也是一脸无奈,对于养蜂之痛,李波认为最大的问题在定价上面,因为相关部门没有一项硬性规定,那些来收蜜的人随意定价,他们说多少就是多少,蜂农只有被动地接受。
呼吁:“后继无人”需建章立制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愿意养蜂了。我们的年纪也越来越大,目前蜂农平均年龄50 岁以上。等我们这批老人去世后,这个手艺就失传了,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啊。”让这些养蜂人担忧的还有今后谁来接班的问题。
10 年前,在金敬苏的带动和影响下,曾有一些年轻人跟着他学养蜂。“但后来他们发现养蜂还不如进城打工或当保安挣得多,谁还愿意干呢?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转行。自蜂场2009 年成立以来,蜂业协会成员从50多家直减到现在不足30 家。蜂箱从原来的7000 多箱减到现在的3000 多箱。照这样下去,不出15 年,就再也没有养蜂人了。”金敬苏掩饰不住内心的伤感。
对于蜂农面临的这些问题,真的就没有破解之法吗?马鞍山蜂业协会会长、安徽博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传鹏告诉记者,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创造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高于蜂产品本身。国外有研究证实,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是蜂产品本身的110 倍。据专家测算,通过蜜蜂授粉,农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并且有些异花授粉作物,如果没有蜜蜂授粉,还不能结果。再者,蜂产品神奇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已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认识,被视为“软黄金”。因此,对于养蜂业的前景,周传鹏十分看好。
那么,如何让蜂产业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周传鹏认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至关重要,除了出台政策扶持蜂农发展,针对养蜂行业的特殊性,可考虑给予蜂农适当的资金补贴;同时扩展培育蜜源基地,从蜂场的建设、花源的选择保护、蜂巢的初始取蜜等环节上,保证蜜源不受污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抵制无序竞争,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制度,保护蜂农利益。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马鞍山日报 ( 编辑:周彬)
标签:蜂农(23)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